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国家历史名城”宜兴既承荆楚古风、又兼吴越风范,更享有“院士之乡”“教授之乡”的美誉。10月15日下午,“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来到宜兴市博物馆,了解宜兴7000多年制陶史和2000多年建县史,对话珍贵的文物,触碰历史的温度,奔赴文化的约会。
宜兴市博物馆建于2017年,在今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7200平方米,共有9个独立展厅,包括通史馆、现代名人馆、风土馆、尹瘦石收藏馆、钱松喦·钱紫筠艺术馆、吴冠南藏品·作品陈列馆以及两个面积均为1000平方米的专业文物临时展厅。作为宜兴地区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序列体系完整、主旨明确、器类丰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藏品共有3581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3件,包括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71件、三级文物64件。
走进宜兴市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大巍峨的会元状元坊,六角造型、六柱三层,飞檐斗角、接榫挑梁,整体由汉白玉制成,游龙舞鹤、凤凰麒麟等浮雕栩栩如生。该牌坊为明万历年间旌表宜兴人周延儒“连中两元”而建,周延儒官职最高时任内阁首辅,民间视内阁首辅为宰相,故该建筑又被称为相国牌坊。2013年,相关部门发掘出原牌坊约30%的石构件并进行修复。“沉睡”的老牌坊被唤醒,在博物馆得以延续新的生命,彰显宜兴人杰地灵、崇文厚德的地方特色。
跟随讲解员步伐,按照宜兴发展脉络,采风团一行在通史馆观览各个历史时期的奇珍异宝: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琮,通体呈圆柱形,器形规整、雕琢细致;唐代海兽葡萄镜纹饰错落有序,瑞兽珍禽与葡萄枝蔓相互映衬;宋代漆盒如黑玉般温润,对称十六瓣形尽显典雅大方;明代犀牛角杯表面深琥珀色,包浆润泽,梅花纹饰细腻繁密。还有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通告,是我党我军战争年代重视保护文化古迹的有力佐证……诸多文物或汇聚匠人智慧技艺,或凝结文人审美情趣,或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宛若璀璨群星,在宜兴这片历史厚重、文化氤氲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令所有人叹为观止、表示不虚此行。
今年5月,宜兴市博物馆风土馆开展提升改造工作。老街场景还原了本地特色风土人情,非遗技艺通过动态视频等方式进行活态展示,周铁风筝、宜兴刻纸、烫画等文化作品与观众近距离接触,让常设展览也可以做到“常看常新”。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东坡文化,讲好宜兴故事,今年6月,宜兴市博物馆推出“殆是前缘——苏东坡真迹《阳羡帖》宜兴特展”。展览以苏轼真迹《阳羡帖》为核心,以宜兴现存苏轼题词及相关碑拓、古籍、书画等共计34件展品进行辅助展示。从“吾来阳羡——苏轼与宜兴的情缘”“买田阳羡——传世名作《阳羡帖》"“心安阳羡——苏轼的宜兴足迹”三个章节,讲述苏轼为何喜欢宜兴、怎样来宜兴以及在宜兴发生的故事、留下的历史遗存,备受市民游客好评。
“荆溪文脉依旧,阳羡古风犹在”。从宜兴不仅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548名进士;近现代更有32位两院院士、120多位大学校长、10000余位教授副教授。中国现代心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潘菽,中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的周培源,中国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唐敖庆,中国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吴浩青,还有“父子院士”唐西生与唐立,《新华日报》首任社长潘梓年……今年10月1日,宜兴市博物馆自主策划推出了“钟秀阳羡 无双国士——宜兴籍两院院士史料展”。展览通过书信手札、科研成果、学习生活用品以及影像资料等200余件珍贵展品,全面展示了32位宜兴籍两院院士的杰出贡献和科学家精神,仅国庆期间已吸引5.6万人次观展打卡。在展览互动区域,人们可在“院士,我想对您说”展区,通过写信、电话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想和院士说的话,也可以进行印章打卡,留下院士们对家乡的题词和寄语。
宜兴市博物馆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近年来相继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合作,举办“紫泥清韵˙皇家品位——故宫博物院珍藏宜兴紫砂回乡展”“巧艺夺天工——《红楼梦》中的百工技艺文化展”“山南水北 璀璨秦中——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品展”等展览。宜兴市博物馆还建立“全员社教”体制,用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将讲座、培训、文艺演出等社教活动送进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和景区,打造的“全员社教”教育品牌荣获江苏省博物馆示范教育项目。截至目前,宜兴市博物馆2024年接待人次接近80万,已超过去年的接待总人次。宜兴市博物馆馆长郝殿峰表示,“评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就是寻找差距、补足短板的过程,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队伍建设、强化学术水平,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宜兴的故事,让陶都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徐鑫
摄影 张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