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明清皇家陵寝和苏州古典园林。苏州现存园林108座,被誉为“百园之城”,但并非所有园林都能荣膺世界文化遗产,在苏州这百座园林的璀璨星河中,仅有九颗明珠闪耀其间,其中唯一一颗散落在姑苏城外的就是退思园。退思园位于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同里古镇,是9个世遗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原真性保存最好,造园巧妙、寓意思远的一座绝美园林,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今年恰逢退思园修建140周年。

退思园由同里退职还乡官员任兰生所建,所以当地人也称之“任家花园”,此园占地只有9亩8分,在苏州园林中属于小型园林,占地仅为拙政园的八分之一,面积虽小,但佳景一点不少。园林由同里人袁龙绘图设计,依水而筑,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赞誉其为“贴水园”。退思之名取之《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进退取舍,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退思园不仅园林完整独特、层层递进,巧夺天工,而且造园的思想雅俗共赏。从形来说,退思园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用于会客的厅堂,用于居住的内宅,用于休憩的庭院和用于观赏的花园。整体布局自西向东层层铺开、层层递进,犹如画轴徐徐展开。

厅堂部分共三进,依次为轿厅、茶厅、正厅(荫余堂),三进步步高升,布局中规中矩,不似江南大宅院那般六进、七进乃至九进的深邃悠远,三进之后,游客初感平淡无奇,未见特别之处。然而,正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进之后,看似已至尽头,实则正是精彩旅程的开始,这里是纵向三进的结尾,却是横向三进的开头,这也是障景的手法,障景先障心。由西向东,进入第二部分,就感觉豁然开朗。

第二部分是内宅称为畹芗楼,进门向东看,是高大的徽派建筑走马楼。由于园主任兰生曾在安徽为官,他将徽派建筑的特色与江南民居巧妙结合,内宅部分为两层南北大开间对称的走马楼、东西设有楼梯,整个建筑通过廊道贯通的独特布局,不仅体现了大宅门的高墙深院,还特别强调了防火、防盗的安全设计,确保了内宅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畹芗楼更是江南民居四水归堂天井式设计的典型案例。江南雨水多,畹芗楼的四角屋檐引水引下,在地上四角各设一口水井,这样一方面可以尽快将雨水排尽,另一方面天井的这方土地水分充足,有利于植被生长,被称为会呼吸的绿地毯,到了春暖花开时,就知道什么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了。



继续向东是第三部分庭院,一进去首先钻入了一艘旱船,宛如进入了江南水乡,站在旱船的船头向东,庭院内的花木、假山、铺地、漏窗尽收眼底。庭院中坐北朝南的建筑是坐春望月楼,俗称小姐楼,楼上东部有一揽胜阁,是园林的最高处,可全览整个花园。庭中有三株大树,两株玉兰,一株香樟,其中一株玉兰是园主任兰生亲植,玉兰花是退思春景的一大特色,无奈花期太短,所以在造园时,设计师将落花做成了铺地样式,“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另外在铺地上还设计了一个盘长结:岁月更替,花开花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庭南书屋叫岁寒居,屋内岁寒三友组成的窗景是园中一处别样的景致,由冰裂纹镶边的花窗,以白墙为纸,松、竹、梅印入画框中,是一幅动静结合的植景画。另外窗户的冰裂纹和庭中铺地的冰裂纹相互映衬,寓意寒窗苦读之后迎春冰裂,朝气蓬勃。

穿过庭院继续向东,有一月洞门,是第四部分花园的入口,月洞门正反两面的门框上分别写着“退闲小筑”和“云烟锁钥”:一侧庭院是悠然闲适的居住之所,另一侧花园是云烟缭绕的仙境之地,在进入月洞门前的铺地上有一朵红梅,开得很好,与圆形的月洞门形成了“花好月圆”的美景。但从月洞门向东望,却只是一个大木板,看不到更多的东西,这是古人在园林设计时惯用的障景手法,先抑后扬。绕过本板站在水香榭上向东,园内水池、亭、台、楼、阁、廊、舫、轩、榭建筑群尽收眼底。

水池在园中,建筑围水而建,像是贴在水面上一样,所以亦称“贴水园”,水与建筑之间用太湖石隔开,在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倒映水中,与池边太湖石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太湖石成为天空的拓展空间,给人的感觉、小块的太湖石是烟,大的太湖石是云,这也许是月洞门上“云烟锁钥”的含义。大地与天空通过太湖石成为一体,因此池对面的亭子叫眠云亭,就不难理解了。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池不仅是景观的中心,也象征着天空的广阔无垠。围绕水池的是地面建筑群,它们以太湖石为边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布局,这些建筑群不仅为园林增添了美感,也体现了别样的传统文化思想。建筑再往外延伸,是通过台、廊、桥等元素构成的通道,它们将园林的各个部分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行人通道,最外围则是围墙,它不仅划分了园林的边界,也为园林内部创造了一个静谧、隐逸的环境。如果水池是天的投射,建筑是地的升华、通道是人流的动线,那么天、地、人在这花园中层层递进,相互交融,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具象化了。

园林不仅要看,更要品,让我们一起来游园,感受退思园的动静之美、进退之道。从水香榭出发,在廊道转弯处会有一枝红梅,倒映在水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疏影一景映入眼帘,诗句的画面感油然而生。往前来到退思草堂前的平台,这是花园中最开阔处,天地间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建筑彼此交融,花鸟鱼虫点缀其中,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退思草堂内还有松雪道人的《归去来兮辞》碑拓,这也是归隐园主的一种心境。漫步穿过蜿蜒的三曲桥,便抵达了眠云亭下。眠云亭设计独特,一面双层,一面单层,其精妙的双层构造,恰似‘亭’字象形之韵。从眠云亭绕过半圈,在未到菰雨生凉轩前有一小弯口,仍是全园打卡最佳处,四季变换中的光影景致,以及精妙的造景设计,皆令人叹为观止。进入菰雨生凉轩就觉得温度比外面低了几度,轻推轩窗,眼前景致如画,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的水面之上。轩内珍藏着一面历经百年沧桑的德国西洋镜,透过它,仿佛能将园中景致复制一份,留于心底,为这夏日的清凉再添一抹意趣。

出轩后,抬头就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湖石,石头顶上有似龟的形状,有金龟望月之意。园林中太湖石被喻为云,高大的太湖石被称为云峰,如留园的“冠云峰”,退思园的这处云峰没有名字,或许无名胜有名,每位访客皆可赋予其独特的名字,寄托个人情感。再往前路过辛台,此处是当年主人和子女读书处。辛台前面就是闹红一舸。取自姜夔的《念奴娇——闹红一舸》,这首词也是设计师根据主人心境,设计退思园的思想蓝本。坐在闹虹一舸的船头小憩片刻,可以感受时空轮转、日月星辰,回首望去可以看到九曲长廊,上面写着“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结合主人的心境可品味其中的进退深意。


出园口“留人”二字跃然其上,笔画间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恰似游人心中那份未尽的留恋。就如相连的“金风”“玉露”两个半亭的名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虽短暂却美好,欲走还留。出半亭向南,前方就是一块“福地”,中间是五福捧寿图,福地正对几个大门也有五福临门的意思,这是退思园中最大的一块铺地也是寓意最深的福地,五福包括“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是不同阶段的人生追求。在五福捧寿图外是铜钱纹和玉兰花纹,游人喜欢到这里踩“采”“福”气,并打趣道:有“福”、有“寿”、有“钱”“花”。




在出退思园的最后一道砖雕门楼上写着“流憩遐观”四个字,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沉浮之后,归于平静,享受自然而然,心平气和的恬静,与陶渊明《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飞鸟相与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退思园将建筑,花木、清风、明月与主人归隐后的心境有机融合,神形兼备,进退有据、取舍有道的退思心境更是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