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陵博物馆拍摄的迦陵频伽

在银川拍摄的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凭何成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作为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西夏陵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连同陵区内出土的7100件精美文物一道,铺陈开一幅鲜活生动的西夏文明画卷。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王朝,与宋、辽、金等政权并存于中华大地近200年。其境内除党项族外,还包括汉、吐蕃、回鹘、鞑靼等民族。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队攻灭,王朝从此逐渐销声匿迹。西夏陵在风雨中沉寂700余年,直到1972年才进入考古学界视野。
西夏陵浓缩了西夏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多维度、立体化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与融合的壮丽篇章。从选址看,西夏陵符合中原王朝帝陵背山面水的传统。在陵寝布局上,西夏帝陵保存了传统帝陵中陵门、献殿、神道、石像生等构成要素,以及神道—陵城的轴线对称布局特征,但创造性地以类似辽塔的密檐式夯土实心高塔作为陵台,墓道封土则呈突出鱼脊状。在陵城中轴线外,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北偏西的另一条轴线,体现了党项族的原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