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熙南里笪桥灯市 省文旅厅供图

徐州非遗烟火 省文旅厅供图
2025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江苏以“线上线下结合、展演体验并重、传统现代交融”为核心思路,将非遗转化为可感可玩可享的文化盛宴。13个设区市创新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开展非遗活动1086场,接待人次达735.6万,销售额突破1.58亿元,既为市民游客带来独特体验,更探索出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新路径。
沉浸体验:让非遗从“展台”走进“生活”
江苏多地打破单向传播,以场景化、互动式设计让大众从“旁观”变“参与”。南京第六届熙南里笪桥灯市堪称典范,甘熙故居内戏曲展演不断,《今熙有戏》夜游项目让游客租赁戏服、体验妆造,甚至参与压轴演出,让戏曲非遗更生动。
扬州“国风华裳 韵动扬城”巡游将沉浸感延伸至街巷,汉服达人与博主领衔队伍,途经冶春园、个园时演绎非遗节目,步入东关街还派发国风盲袋,让整座城市成为非遗 “大舞台”。常州锡剧院依托锡剧《珍珠塔》,在青果巷打造园林实景喜剧《半园·珍珠塔》,“非遗IP+实景体验”模式吸引年轻群体,探索出市场化运营路径。
南通通州以“‘老街×非遗,国潮正当红’”为主题,将千年石港西大街打造成开放式非遗乐园。青石板路串联“动态表演+静态市集”:变脸引欢呼,蓝印花布传承人演示“刮浆显蓝”(游客可试扎染),西亭脆饼展传统工艺;非遗文创、蓝印花布潮包遭年轻人热抢,打卡点成社交平台“南通必去地标”,既让非遗融入古街肌理,更带动文旅消费。
地域赋能:让非遗承载“地方记忆”
各地深挖本土根脉,将非遗与地域符号绑定。无锡窑湖小镇立足宜兴“陶都”底蕴,打造“非遗+沉浸演绎”矩阵:乐队演出、紫砂烧窑体验、龙窑大集同步开展;宜兴陶瓷博物馆“湖映陶光”展呈现7300余年制陶史,与法国合作的《飞鸟之约》碰撞国际视野,截至10月7日,小镇接待25.26万人次,营收超3460万元。
苏州以月饼串联传统与创新,震泽古镇“仁昌顺”获央视聚焦:《共同关注》详解苏式月饼传统工艺,《生财有道》关注香青菜月饼的时令创新。连云港花果山借力“西游 IP”,非遗市集融入西游元素,互动演出轮番上演,让游客“漫步享非遗”,景区四度获央视报道。
镇江西津渡“双节同辉 非遗共庆”活动充满地域风情:舞龙舞狮开场,待渡亭展宋代点茶,尚清戏台演“白蛇传”,市集汇聚16项本土非遗,馆内古琴、评话展演不断,让千年西津渡成为镇江非遗“活态博物馆”。
科技与消费: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向未来
江苏以科技赋能、消费激活非遗。盐城淮剧小镇“古今对韵”活动中,“药发木偶戏+无人机花火”让传统与光影共舞,“杂技剧《盐运》+淮剧机器人”演绎盐运文化,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消费。
徐州拔剑泉畔非遗烟火表演借光影技术“出圈”,35场演出成社交平台热门话题,拉动餐饮住宿消费。淮安“2025大运河城市非遗文旅节”设四大板块,75项活动联动赛事与乐园,第七届非遗市集围绕“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让运河非遗走进消费场景。泰州季市镇聚焦“非遗美食”,打造沉浸式项目,吸引3万余人次,带动消费50多万元。宿迁“宿秀千技”嘉年华中,非遗展演与“项羽传说”情景剧巡游结合,实现文化传播与消费转化双赢。
双节非遗活动是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从沉浸体验到地域赋能,从科技融合到消费联动,江苏让非遗成为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潮流”,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活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为江苏更添文化底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