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走进百景说长江|张鸿雁:以“场景再造”激活“长江百景”,让城市文化资本“活”起来
2025-10-26 16:0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黄欢  
1

从“百景图”到“场景再造”,当100个镌刻在地图上的“长江百景”,开始生长出晨雾中的渔歌、古渡头的茶盏、江堤边的琴音,长江旅游便完成了从地理符号到文化记忆的蜕变。

10月25日,在张家港举办的“走进百景说长江”交流对话活动上,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用一场题为《江苏“长江百景:见证地域发展与流域文明的共生印记》的演讲,向大众展示了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如何将“长江百景”这样的城市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发展动能,在“长江百景”的斑斓画卷中,“走进、坐看、流连、回味”,让长江文化真正融入烟火生活。

通过建构和凝练,让“风景”成“场景”

金山古刹、江村烟笼、双山湿地……这一处处景致,如明珠散落在长江两岸,令人神往,但打动人的并不仅仅只是“景”本身,“风景”与人的情感联结,从来不局限于自然或历史遗迹等“传统风景”,情感联结的本质,是空间与人存在的“意义共振”。

张鸿雁说,“风景”是以文化为媒介的自然景色,而“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他进一步解释,“风景”的核心是静态的“景”,焦点在于视觉美感、空间形态等,属性为客体、被观看;而“场景”的核心是动态的“场”,焦点在于人的体验、情感共鸣、文化互动,属性为主客交融、可参与。“提炼出来的核心公式就是场景=风景+故事+体验+情感。”

抽象的概念落地到“长江百景”这样的具象,该如何体现“地点精神”“场所精神”?张鸿雁认为,长江江苏段的传统景观多属于“风景”范畴,如“金陵四十八景”等,应该更加注重“场景”的营造,使景观成为有故事、有生命、有温度、有精神的场所。

张鸿雁举例,比如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南京梅钢,就可以工业遗产活化与现代产业升级为核心,将长江沿岸“制造”场景转化为“文旅地标”;再比如镇江的谏壁船闸、南通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以跨江通道、智慧港口为核心,将“交通基础设施”转化为“景观地标”。“通过建构和凝练,江苏可以‘场景再造’破题,让静态的景观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生活现场。”张鸿雁说。

“场景再造”并不是简单的“氛围营造”,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张鸿雁同样给出了“破题之道”:可以通过交通网络升级,即构建“快进慢游”体系;智慧旅游赋能,即构建数字孪生体验;服务质量提升,即构建“国际标准+长江特色”服务体系;国际品牌营销,即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区域协同发展,即共绘“长江黄金旅游带”。

运营好“城市文化资本”,带动城市发展

去年,“城市文化资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城市文化资本论》重磅推出,揭示了中国城市文化资本在城市发展嬗变中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性维度阐释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真实需求。这本130万字、耗费张鸿雁20多年研究心血的著作让大众对“城市文化资本”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2000年,张鸿雁首提“城市文化资本”理论,强调城市美学符号背后所指向的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具有的鲜明的资本属性和资本意义。演讲现场,联系到“长江百景”,细化至南京的“城市文化资本”,张鸿雁表示,如玄武湖、紫金山、栖霞山、阅江楼等都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价格刚性,通过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如何将“核心资源”聚合提升为“优势动能”?“长江百景”中的阅江楼,一个“阅”字,尽显南京这座城市把历史与现代融合到极致的古都风骨。在张鸿雁主持的片区空间规划和城市更新规划蓝图中,占地0.34平方公里的阅江楼片区空间被扩展为近4平方公里的长江历史文化带,不仅扩充了其历史文化的外延,也促进了南京城市文化资本的再激活。规划蓝图中的阅江楼,与远处以紫峰大厦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交相呼应,为南京的天际线增添了一抹古韵色彩,也让城市的肌理更具历史的折叠度。

“长江百景”正是城市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资本”。张鸿雁坦言,在长期的城市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城市在建设时忽略了文化资本的建构和积累。“可以看到,任何国家,凡是城市繁荣的地方也都是经济繁荣之地。所以通过‘城市文化资本’这个概念,能够认识到‘文化资本’这项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通过运营好城市文化资本,带动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活动很有意义,为新时代长江发展“立传”

长江江苏段主航道全长433公里,平均每4.33公里便可见一处景观。从2023年的“大家论百景”长江文化主题研讨活动,到2024年的“名家论百景”长江文化沙龙,再到今年的“走进百景说长江”交流对话活动,大众在“百景”中领略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通过波澜壮阔的长江对“百景”有了全新的认识。

连续两年参加“长江百景”主题活动,张鸿雁感慨,大众对“长江百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长江百景”的意义和价值也都有了新的理解。“必须要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办这些主题活动对‘长江百景’进行了有效传播。这两年,我在很多的报网端都看到了‘长江百景’的相关内容,更多人知道了‘长江百景’的存在,以及价值和意义。所以活动本身非常有意义。”

生态为基、文脉为魂、时代为镜、创新为本。张鸿雁认为,评选“长江百景”,就是为新时代长江的发展“立传”,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景观,读懂当代中国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同时也让当代人在回望“百景”时,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对时代使命的责任感。

“每个城市都有宽泛意义上的‘百景’,过去和现在也都有‘百景’,我们现在所做的对‘长江百景’的宣传,实际上就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这个活动能够一直办下去。”张鸿雁说。

“如果要提建议的话,我认为不能仅限于宣传,更重要的是规划和建造。就像保护是前提,还要创新和发展一样。”张鸿雁表示,他反复强调创造真正的文化动力,而“长江百景”,就是创造文化动力,是对历史的一种推动,是留给后人的“文化资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