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南京大学2025年“长江沿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研修班结业仪式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举行。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宋莉莉、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研修班项目组负责人贺云翱、授课教师代表王朝园与全体研修班学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研修成果,展望茶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未来。
结业仪式开始,研修班班主任王朝园对本次研培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本次研修班紧扣“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双核心,依托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资源,开设茶文化史、茶叶生物化学分析、茶园生态管理、茶产业市场战略及“非遗+科技”三产融合等特色课程,邀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的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传统绿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往届优秀学员开展专题授课与实践指导。期间,学员们通过理论研学、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技艺比拼和线上分享等形式,系统掌握传统制茶技艺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发展路径,为后续推动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修班项目负责人贺云翱对全体学员的学习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长江沿线传统制茶技艺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与经济资源。本次研修班不仅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学术的深度对话,更是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理念落地的实践探索。他希望全体学员以此次研修为起点,既要坚守传统制茶技艺的本真内核,守护千年文脉;又要主动拥抱科技与市场,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技艺的时代生命力,让“一片叶子”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乡村富民的纽带,为长江沿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研修班优秀学员代表贾晶超、方丽彦先后上台发言,分享学习感悟与使命担当。阳羡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贾晶超以“茶者的使命感”为主题,从“传承、创新、担当”三个维度展开分享。他表示,通过研修深刻领悟到“非遗的当代价值在于‘活在当下’”,未来将以跨界思维推动“非遗+科技”“非遗+美学”融合,践行生态责任、文化责任与经济责任,助力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方丽彦作为黄山太平猴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述了自己的“问道”与“溯源”之旅。她提到,研修让她跳出“技艺固守”的局限,真正触摸到茶文化的“灵魂与脉络”,未来将既要“沉下去”守护“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的匠心,也要“跳出来”借助科学与人文力量,让传统茶技艺飘香新时代。
结业仪式现场特设非遗技艺展示环节,研修班优秀学员张萌萌现场演绎传统茶道,以娴熟的手法冲泡香茗。茶汤清冽、茶香袅袅,既展现了传统茶道的雅致韵味,更传递了学员对领导关怀、师长指导的诚挚谢意。随后,优秀学员黄坤带来长嘴壶茶艺表演。他手持长嘴壶,动作行云流水、精准利落,在灵动的技艺展示中完成沏茶流程,现场学员共同举杯,“同饮长江水,共品四方茶”,既呼应了研修班“长江沿线”的主题,也凝聚了学员间的同窗情谊。
随后,省厅领导、南京大学学院领导及授课教师代表为全体学员颁授结业证书。接过证书的学员们有序在研修班横幅上签字留念,每一个签名都承载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对茶产业未来的期许,成为本次研修历程的珍贵印记。
此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长江沿线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搭建了学习交流与能力提升的平台,更搭建了“传统与现代”“技艺与学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桥梁。未来,南京大学将持续发挥学术与资源优势,深化茶领域研培工作,助力传统制茶技艺活态传承,为长江沿线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更多“茶动力”;全体学员也将带着研修所学,以茶为媒、以创新为翼,在传承千年茶文化、推动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同行,让中国茶韵香飘四海、永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