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多功能展厅开幕。展览汇聚长三角三省一市13家文博机构的388件/套重大考古出土文物,展示史前时期至商周的江南。
距今约一万年,江南先民即实现了对水稻的收获、种植与驯化。现场展出了7000多年前与5000多年前的炭化稻,分别来自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和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其代表性文物就是“凌家滩玉人”。本次展览,大家可以一览“玉人”的真容。他长方脸,大眼浓眉,蒜头鼻,两大耳,耳坠穿孔,大嘴,上唇留短须。头戴纵梁冠,冠后刻四条横线。呈蹲踞姿态,两臂弯曲,十指张开置于胸前,似祈祷状,两臂各戴5到6件玉镯。
专家介绍,玉石器同样是江南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均展现出高超的制玉工艺,为后来良渚玉器文明的巅峰奠定了基础。展柜中还展出了出土于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的玉璧与玉琮。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系统性地展出了南京地域文明的起源。例如出土于南京浦口营盘山遗址的陶塑人面像。该人像距今约5000年,以泥质红陶制成,为空心男性面部雕塑,被称为“金陵先祖”。人像头戴饰有穿孔的冠饰,面部轮廓呈长方形,前额宽平,眼窝深凹狭长,鼻翼隆起,下颌外延呈梯形,推测冠部穿孔用于插饰羽毛或悬挂佩戴。
近年南京长干古城考古发现成果,将南京的建城史至少提前了600年,距今3100年。展览还展出了长干古城城墙的遗迹——木骨泥墙残块。专家介绍,当时人们筑城时,在墙体中竖立一排木棍,包以夹杂有植物茎叶并经过烘烤的泥,达到质地坚硬的效果。墙外侧经过抹光,并涂有颜料,堪称古代版的“钢筋水泥”。(记者 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