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选活动中,由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和旅游局选送、六合区文化馆创作编排的歌伴舞《茉莉家乡》摘得大奖,这是六合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收获的又一硕果。
六合区一直冠有“中国民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美食文化之乡”和“中国观赏石之乡”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六合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强化精品文艺创作,加大文艺团队扶持力度,努力为群众提供接地气、聚人心、鼓士气的文艺精品和文化盛宴,不断歌颂新时代、唱响新生活,以文化惠民暖人心,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尽享文化发展之美。
群众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六合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此次六合区获奖的原创作品歌伴舞《茉莉家乡》,采用男女声对唱与伴唱、重唱的多种演绎方式丰富旋律织体,并在《鲜花调》《茉莉花》等富于六合地域特色民歌的基础上谱写成歌曲《茉莉家乡》。用温暖浪漫的旋律,展现当年新四军小战士何仿在金牛山下采风的场景,刻画了金牛湖畔的田园风光,唱出了六合人民爱劳动、爱唱歌、爱生活的大美情怀。
依托于政策引导和各方力量支持,六合区文旅部门积极搭建创作平台,做好服务保障,让社会各界爱好文艺的人员共同参与谋划文艺创作发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群众文艺精品力作。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六合区文旅部门对创作题材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阶段性创作重点,通过半年的不懈努力,共完成了13个重点原创作品创作。节目创作均来源于六合本地素材,有融合旅游、描绘六合生态、生活、生命之美的音乐快板《鸟语花香》,有以六合非遗美食为素材,结合传统的音乐和盘鼓加以全新的配器创作的节目《六合味道》,有挖掘六合红色历史文化的歌舞《桂子山黎明》《英雄的足迹》,有立足六合民俗特色和六合美景,在传统戏曲形式上创新融入现代元素改编的传统戏曲表演《看灯》,有展现六合非遗传承六合民歌的器乐联奏《声韵六合》和歌伴舞《格登代》等等。节目一经推出便引起热烈反响,赢得广泛好评,并频频荣获省市大奖。
公共文化阵地上新台阶
位于六合区市民中心旁的六合区文化馆新馆场地宽敞、功能齐全,服务内容和活动项目丰富。日前,记者走进六合区文化馆,一群老年人在这里或吹拉弹唱,或挥毫泼墨,或凝神对弈。“有了这么好的文化阵地,我们活动有了场地,玩乐有了去处,生活面貌跟几年前大变样。”年过七旬的李老先生高兴地说。在街镇综合文体中心,阅览室、电脑室、培训室、健身房一应俱全。“过去农闲没地方去,我们只能看电视、打麻将;如今有了文体中心,可以聚到一起下棋上网,还可以跳舞健身。”主城抑或街镇,群众享受到了一样的文化福利。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六合区出台《关于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全区建成9个街镇文化站、105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其中1个街镇综合文化站和5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入选江苏省“十百千”示范工程。截止目前,全区9个街镇已全部完成图书馆分馆建设,全区共拥有24小时自助图书馆4家、街镇室内分馆5家、村社区图书分馆105家,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建设,基本实现“通借通还”全覆盖,美化了阅读环境,提升了阅读品质,不断契合新时代读者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送文化种文化落地有声
在竹镇镇金磁社区舞蹈排练室,记者见到57岁的村民蔡绍红正在跟姐妹们一起排练广场舞《美丽的七仙女》。“以前我只能守着地过日子,一天从早累到晚,哪有机会跳广场舞。”蔡绍红感慨地说,“现在日子好了,村里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日子过得乐呵!”在六合,跳舞的“文化人”越来越多,这样的改变是如何做到的?原来,为了提升文化惠民精准度,六合创新“你点我送”模式,由百姓点单、政府服务,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在六合区文旅部门统一组织安排下,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征集群众文化需求,梳理需求进行精准“点单式”服务。同时,对群众文艺团队进行活动指导、艺术培训、节目提升等艺术支持,提升基层文艺队伍活力,仅去年就组织文艺骨干下基层辅导达3600人次。
“2019年6月文旅体合并以后,局领导对文化事业发展更加重视,经过多次调研和深入研究,决定下大力气从基层文艺团队建设抓起,创建一批符合当代演艺水平的高质量精品团队。”六合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局里专门印发《群众文艺团队管理与扶持办法》,评定55个星级文艺团队,组建茉莉花艺术团,指导冶浦扬剧团、茉莉花艺术团、汉标扬剧团入选南京市五星级群众文艺团队,一批优秀团队入选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今年11月,茉莉花艺术团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入围全国赛并获得大赛铜奖。繁荣活跃的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为高质量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全区去年一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过2000场,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