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资深文学媒体人陆梅走进栖霞区“栖阅大家讲堂”活动,以“看见光和亮——在儿童文学里重建自己的生活”为主题,为读者带来一堂精彩的阅读分享会。

陆梅说,自1995年进入《文学报》至今,她整整30年都在与文学打交道。这期间,传统文学从热闹逐渐走向寂寞,但她却选择在传统文学的领域留守。现如今,AI技术的冲击又让行业中弥漫着危机感,但AI生成的小说虽说文字让人眼花缭乱,却仍缺少人类的体温和思考。陆梅表示,我们之所以热爱文学,是因为它能给孩子想象、给少年理想、给成人希望。阅读他人的故事,能让我们在感同身受中活出更丰富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是算法无法替代的。

接着,陆梅为大家介绍了儿童文学的特性,以及它与普通文学的区别。她指出,儿童文学须具备文学性、儿童性与未来性三大核心特质,首先文学性作为基础维度,是所有文学作品的共性要求。而儿童性则聚焦孩童的精神特质,涵盖童言无忌、天真梦想、敏感好奇等独特心理特征。她以托芙·扬松《夏日书》中孙女与外婆的互动片段为例,书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孙女天真烂漫、充满好奇的童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创作者需以“孩子的方式讲孩子的故事”,精准捕捉儿童心理与精神的微妙变化。至于未来性,则要求我们在现实的土壤中培育想象的种子,通过有限度的想象,实现现实与未来的对话。她通过对《汤姆的午夜花园》等作品的分享,让大家明白一部好的作品如何去引导读者的思考、梦想、可能性与未知,呈现了想象建构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价值。

讲座的最后,陆梅还与大家讲述了自己前两年重病和治疗康复的故事。在那个特殊时期,正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创作让她“看见光和亮”。于她而言,“在儿童文学里重建自己的生活”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文字中安放自己,二是在文学世界里重建与他人、与万物的连接。她在期待着自己能够不断前行、进步的同时,也呼吁大家一起关注儿童文学,让文学成为人生路上的明灯,帮助我们在现实中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分享结束后,陆梅还与现场读者进行了问答互动,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为什么选择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的创作流程是怎样的”“如何处理文学爱好和现实职业的关系”等问题。她细致入微的讲述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创作的不易,也明白了应当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等等。
据悉,“栖阅大家讲堂”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已陆续邀请了60余位名家、大家来到栖霞,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分享心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