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探索茶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南京大学2025年“长江沿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研修班顺利开班
2025-09-21 09: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9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南京大学2025年“长江沿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研修班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隆重开班。本次研修班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南京大学主办,历史学院承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执行,共有长江沿线各省共20名学员参加研修班学习。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赵清出席并致辞,对来自长江沿线省份制茶技艺的传承人及从业者表示热烈欢迎。赵清表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始终致力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天人合一”“精行俭德”的东方智慧,其制作技艺、品饮礼仪等均体现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本次研修班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通过系统学习茶文化历史与非遗理论、对话大师、开展跨领域交流,共同探索茶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推动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活化与发展。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研修班项目负责人贺云翱教授的发言指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茶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他强调,要深入挖掘传统制茶技艺的时代价值,推动茶文化与现代生活、国际传播相结合,让世界通过茶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贺教授希望学员们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在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中汲取营养,多走走、多看看,感受校园的文化氛围,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未来成为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员代表宜兴阳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贾晶超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本次研修的深切期待。他表示,作为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者和项目保护单位的负责人,此次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走进高校课堂,是一次难得的自我提升机会。他希望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理解茶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为阳羡茶乃至长江茶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贾晶超的决心反映了众多学员的共同心声。大家期待通过南京大学的学术平台,深化对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认识,凝聚智慧、共享经验,共同推动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助力乡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来自安徽黄山猴坑村的太平猴魁制作技艺传承人方丽彦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对南京大学提供的学习机会表示感谢,并指出作为传承人,自己深知茶叶不仅凝聚着世代匠心,更承载着弘扬茶文化的责任。她希望借此研修机会,深入掌握传统制茶技艺,探索茶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与各地学员交流共进。她相信本次学习将为实践注入新能量,助力“以茶兴业、以茶润民”,推动家乡与茶文化的共同发展。

当天开班仪式结束后,上午贺云翱教授就《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的当代认知》展开教学。他说,“文化遗产会更多地走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会让中国人活得有自信、有文化、有自尊、有感情、有底蕴、有风格、有品质、有高度,我们在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遗产财富的同时,绝对不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纽带。中华文化的遗产将造福每一个华夏子孙。”下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就茶文化以《设计与美学》为题展开授课,剖析茶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转化与创新。他特别援引钱钟书先生《论俗气》一文,探讨何为“俗”与“雅”,以及这一审美判断如何影响人们对茶器、茶空间乃至茶道行为的认知与设计。陈岸瑛指出,茶文化之美不在于一味追求古雅,而在于与当代生活共鸣的真诚表达,乡村振兴中的茶产业亦需在传承中实现美学创新。

本次研修班是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框架下,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沿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南京大学举办的面向中国传统制茶技艺,聚焦长江流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研修班。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与实践,推动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以及茶文化传播。研修期间,来自非遗、茶学、茶文化、文化产业、新媒体等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意义”“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茶非遗的创造与创新”“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茶非遗赋能社会发展”等主题通过设置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调研、互动讨论、线上宣讲等课程,以互动式教学与开放性课堂的形式,通过跨学科对话,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的茶文化专业人才,以推动长江沿线茶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责编: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