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翠装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销空,新样小团龙。”
中国有三大名锦,成都的蜀锦以产地命名,苏州的宋锦以朝代命名,而只有我们南京的云锦是以其锦面灿若云霞而得名。南京云锦不仅美若云霞,更是千百年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南京市大光路小学三(1)班向阳红领巾小队的队员们为了感受中华民族这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和匠人们传承下来的非遗技艺和民俗精神,来到了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一探究竟。
南京云锦博物馆主要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织锦艺术为展示对象,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整个馆区以“灿若云霞”的形象为设计主线,着重于展示云锦大花楼木织机的生产过程和各类云锦妆花花色。
小队员们来到二楼,走进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京云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大字,白字红底,尽显传统魅力,正如展厅前言所说,过去,云锦是皇室贵族的象征,中华传统的符号,现在,云锦也是时代的霓裳,世界的遗产。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小队员们了解到南京的丝织业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后来经历了东晋的发展,到了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云锦”一词。到了元代,云锦迎来了辉煌时期,在我们南京设立了官办机构,西织染局和东织染局,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南京都是全国织造业的中心,每年可以生产出锦缎上百万匹,是当时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那么南京云锦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为了一探究竟,小队员们迫不及待的继续往里走。“哇,好大的'缝纫机'呀! ”小队员们被眼前一个庞大壮观的木架子所震撼到,发出惊叹声。讲解员解说到这大大的架子就是制作云锦的“大花楼织机”。现场正好有2位织锦工人在工作,这位坐在下面的叫“织手”,他负责织纬线,,坐在上面的叫“拽花工”,他负责提升经线。云锦的制作需要他们两个人的配合,缺一不可。由于是纯手工操作,所以一天下来,最多能织5到6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说。挑花结本、通经断纬,表达着人类的自由与灵巧;挖花盘织、逐花异色,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至今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以经纬交织,描绘民族色彩。以机杼之声,唤醒中华美学。小队员们被这精湛的工艺所折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也被现今匠人们传承这种技艺所惊叹。小队员们站在大花楼织机前,看见那复杂的构造,才明白它为何能登上历史的课本,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经过讲解员介绍这个织机是由1924个零件组成的,所以就算坏了一个零件,都没办法使用。小队员们更加能感受到南京云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是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技艺。
就是因为织造工艺的复杂,才有了南京云锦的各种花色和图案,并且有些花色,只能是皇帝和文武百官才能使用。小队员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继续往下走,参观了一些云锦文物。既有富丽堂皇的龙袍,也有精致绝伦的绣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述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让人沉浸在深深的历史情怀中。
在2009年的9月,南京云锦成功的入选了联合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小队员们参观到这里,向讲解员提出一个问题:“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讲解员回答:“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我们的匠人们。”小队员们这才意识到申遗的成功只是开始,是为了让更多的匠人们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们,他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感悟匠人们这种一丝不苟的民俗文化精神,传承有着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民俗文化,让这份非遗技艺能有更辉煌的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