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六百春秋孝陵立 四方城里日辉传(王彬彬)
131
2024-11-03 19:21: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时间的低语者,它们静静地伫立,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站的一名志愿者,今年我有幸踏入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开启了一段特别视角的文化探索之旅。在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件文物,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引领着我穿梭于六百年前的大明盛世,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

初识明孝陵

第一次踏入明孝陵博物馆,是在仲夏的早晨。梅雨时节的空气中带着被洗刷后的清新,梧桐大道的绿树荫荫令人心旷神怡。门楣上“明孝陵博物馆”几个大字古朴典雅,白墙青瓦苍松翠柏之间的博物馆远离都市的喧嚣,自然而然地隔开一个静谧庄严的世界。

目前坐落于玄武区四方城1号的明孝陵博物馆馆体是利用南京手表厂厂房改造而成的。在外观设计上,新馆与下马坊遗址公园内的系列建筑相统一,具有浓郁的江南建筑风味,环绕的小道及门前广场均以各式青石板铺就,质朴庄重。在内部设计上,展厅选取红、黄、灰三种颜色为主色调,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色,也是皇家宫殿墙体的通用色,黄色则是明代皇家的御用之色,灰色代表城砖颜色。三种颜色或巧妙搭配,或以单种颜色占据大的墙体平面,其合理运用极大地凸显了物理空间的视觉效果。馆内空间设计错落有致,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了明代建筑的风韵气势,又融入了现代展陈技术的创新。

文物背后的故事

明孝陵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厅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明孝陵博物馆里,我最喜欢的文物是各式各样的瓦当。

瓦当,俗称瓦头、筒瓦头,是中国传统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瓦,自西周时期便已出现,至秦汉时期发展至巅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各大博物馆中都可见其身影。一片小小的瓦当,本是为平民百姓遮蔽风雨而诞生,但心灵手巧的匠师们却不愿放弃这方创作的空间。瓦当通常绘有纹样,如龙纹瓦当常用于帝王之家,莲花瓦当清新淡雅,兽面瓦当栩栩如生,文字瓦当寄托美好寓意。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保存下来的瓦当饱含着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审美趣味。在博物馆暖黄的灯光下,这些古老的瓦当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向世人诉说着那些遥远的故事。

志愿服务的点滴

“明博黄”志愿者队伍庞大——引导志愿者在入口处为游客答疑解惑,搭好博物馆和游客的“沟通桥”;讲解志愿者用声音翻开历史卷轴,将大明风华娓娓道来;社教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课堂,向群众科普历史知识,打通“文化最后一公里”;后期志愿者负责策划宣传摄影剪辑,用现代化方式传播明代文化历史,讲述明孝陵故事……我是明孝陵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站的一名志愿者,今年4月挂牌的“明博非遗传习所”还很年轻,但金陵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历史悠久。在馆内我总能见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或驻足凝视,或轻声讨论,对眼前的文物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保护站研习空间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的场所,无论是金石传拓、绒花制作还是陶制印章、金陵烙画,在来来往往的游客眼中我见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与文化传播的更多可能。

作为明孝陵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我比普通的参观者多了一重身份,更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每周六穿过郁郁葱葱的梧桐大道,来到博物馆与伙伴们团结协作成了工作之余我最期待的日子,博物馆前辈老师们的坚守指导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自豪与责任。

博物知旅未完待续

近年来,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亦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可以很惊喜地看到,不只是我所在的明孝陵博物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在践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理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踏上更多的博物馆之旅,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历史角落,去聆听那些沉睡已久的声音。而这一切的起点与终点,都将是那份对历史与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