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人如何为国举贤、追求功名,今天我将“穿越”古代科举考场,感受科举文化的浓厚气息。
当我走入检票口,不远处就矗立着“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牌坊,妈妈说,这象征着古代学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一件喜事—连中三元。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一座设计独特的下沉式博物馆,外墙形似鱼鳞和龙鳞,象征着古代寒门学子的苦读和朝鱼跃龙的牌坊。当我走进博物馆,古朴素雅的氛围便扑面而来。馆内的布局与设计仿佛让我穿越到了古代,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从明亮的展厅到昏暗的展区,从文物的展示到动态逼真的模拟投影,五大展区、33个展厅,将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古代士子“鱼龙变化”的奋斗历程等娓娓道来。而那些古老的试卷、书籍和文物,更是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沉寂。
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历时近1300年。这一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等特点。从院试到乡试,会试再到殿试,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祖先们为了梦想和追求而付出的努力,也可以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科举博物馆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千三百年中国的科举历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科举博物馆里藏品让我着迷,从状元及第的荣耀牌匾,到考生们寒窗苦读的文房四宝,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科举制度的辉煌与变迁。江南贡院鼎盛时期,仅考生号舍就有20644间,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的官员,占全国官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仅清一代全国112名状元中,出自江南贡院的就多达58名,这太让我震惊了。
博物馆里最让我赞叹的是镇馆之宝庄瑶殿试卷,站在展柜前静静地凝视这张试卷,我惊叹于考生对文章的高超把控能力,卷子上凡遇“皇上”“朝廷”相关的字词,都会被正好安排在试卷的上面两行,高于其它正文,就像事先排版设计过一样。整张卷子,字迹娟秀、整齐,没有一点涂改的痕迹。我站在考卷前凝视许久,耳边仿佛听到一阵“沙沙”的写字声,把我带入了考生不到两平米的号舍,看见考卷的作者表情淡定从容,胸有成竹的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考卷。
转到考卷的背面,几个圆圈和三角的图案吸引了我,讲解老师告诉我:“圈尖点竖叉,代表考官对卷子优良中差的评价。考官有“圈不见点、尖不见竖”的判卷规范,这也就是“可圈可点”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么看来,圈、尖、点代表及格,也是考入前三甲的必要条件,难怪“可圈可点”是形容做事非常出色的意思了。
一张殿试卷不仅承载着庄瑶一人及庄氏家族的科举故事,更诉说着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严谨规制、漫长历程和深刻影响,科举制度下小人物、大家族的熠熠生辉,为科举这一宏大历程描绘出一幅励志读书、科举为官的社会图景。
多少烟云,几多沧桑,历史的波澜就掩埋在流淌的岁月中,深藏在博物馆的馆藏里。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页页典籍的映照下,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凝固,思考和心绪在这里激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生命力在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