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陈雨
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是人民音乐家、《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的故事。
1918年,王莘出生在无锡荡口,这里民间音乐氛围非常浓郁,王莘从小就迷上了音乐。由于家境贫寒,14岁的王莘只身来到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当实习店员。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爆发,上海学界和广大市民热烈响应。青年王莘也投身其中,加入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并萌生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愿望。
王莘来到延安后在鲁迅艺术学院求学,他跟随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学习作曲,曾担任过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领唱。王莘通过这些令人激动的演出经历了解到一首好歌可以让人唱得热血沸腾,也可以令人听得激情澎湃。鲁艺毕业前夕,冼星海将一支在法国留学时的自动铅笔送给王莘,他说:“我曾用这支笔写下了《黄河大合唱》。如今你要毕业了,我把这支笔送给你,希望你也能用它写下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
从这天起,王莘就在心中埋藏了一个使命——为人民、为时代写出好歌。
王莘带着这支珍贵的自动铅笔来到华北联大担任音乐教员,由此踏上了歌曲创作之路。解放后,王莘担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歌舞剧院院长。在一次去北京采买乐器的过程中,他被天安门广场阅兵的壮丽场景所感动,强烈的创作冲动再次袭来,王莘抽出钢笔,急着想要记下涌动于心中的旋律,可翻遍全身却找不到一张纸。这时他看到地上有一个空烟盒,赶紧捡起拆开奋笔疾书。一边低声诵道:“这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夜色已深,乘客打起了盹,没人会想到,这首歌竟然是这样诞生的。
这首歌的传唱开始并不顺利。虽然在天津耀华中学首演以及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演出都非常成功,但有人认为这首歌旋律不够民族化,不够有影响力。但王莘并未放弃,他亲自刻印歌片,去工厂、学校教广大群众学唱推广。终于,在1951年的夏天,北京电台播放了合唱团《歌唱祖国》的演唱录音,一时间歌曲传遍北京城。国庆前夕,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孙慎打来电话:“有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主席,请帮忙查查这首歌作者是谁,找到了把词曲寄来,文化部急要!”王莘一听笑了:“……老孙啊,你算是找对人了,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就是我!”
就这样,《歌唱祖国》诞生一年后,词曲陆续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发表,继而中央乐团录制大合唱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9月2日,周恩来总理发布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9月15日,《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刊出《歌唱祖国》,并发出推广通知,于是这首歌很快风靡全国,成为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首祖国颂歌,被誉为“第二国歌”。
1951年10月,在怀仁堂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了解到王莘就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后,夸赞说“这首歌好”,并当即送给王莘一本刚出版的《毛选》,王莘捧着这本《毛选》请主席签名。这个签名瞬间,被抓拍了下来,留下了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而这本毛泽东亲笔签名的《毛选》,一直被王莘和他的家人珍藏在家中。
2000年,天安门广场管委会将王莘生日那天——10月26日升起的国旗,郑重地送给了他。从此以后,王莘每年过生日都要在家中将这面五星红旗挂起来。
2007年10月1日,89岁的王莘坐着轮椅,由老伴王惠芬推着来到宁静的天安门广场。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坚持要在祖国生日的这一天来到天安门广场,再次仰望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这是他的人生最后寄托。为了这个寄托,老人彻夜难眠,凌晨两点就来到了天安门前,成了当天来得最早、最特别的观礼者。国旗卫兵们知道后,深受感动,集体向坐在轮椅上的王莘致以最崇高的军礼。
王莘作为一位卓越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正如他所认为的,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
这就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王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