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陈文婕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逢潮声思“宋公”,这首民谣流传于1941年的黄海之滨。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耳熟能详。那么其中所说的宋公究竟是什么人?宋公堤的背后又发生了怎样惊天动地的故事呢?
这一切都要从1939年的一场海啸说起,根据阜宁县志记载:这场海啸巨浪滔天,铺天盖地,仅阜宁县一地就死亡了一万多人,苏北人民流离失所,悲痛万分。1940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为民修筑海堤的重任就落到了首任县长宋乃德的肩上。可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肆意造谣中伤,使得在场有些人对抗日民主政府是否真心修堤持有戒心。宋乃德动情地劝说:“无情的海啸年复一年地毁灭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历代统治者也只顾狂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我们共产党为民众谋利益,这海堤一定要修!”直到第二天下午,宋乃德再次表达了修筑海堤的决心,并大胆决定:修堤费用不由人民负担,以盐税做抵押,发行公债一百万元,日后归政府偿还,并且实行以工代赈,民工每挖一方土按两角七分钱付酬。会议这才一致通过了修堤的方案。
5月15日,筑堤工程在黄海边拉开了帷幕。面对如此庞大的筑堤大军,粮食和饮水一时成为最大的困难。宋乃德立即派专人组织了几十辆牛车从30多里外的地方日夜送水。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也在军粮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批调拨了12万斤粮食送到了工地。眼看筑堤工期时间过半,接连几天的狂风骤雨使得三分之一的民工身体染病,工程完全陷于停顿。得知这一消息后,身患疟疾的宋乃德焦急万分,立即冒雨涉水前往工地。从县政府到工地的60里路程平地水深两尺,宋乃德几次从跌倒在水中,终于满身泥泞赶到了工地。他在工地一住就是几天,风吹雨淋再加上着急上火,虚弱地几乎不能行走,最后昏睡在独轮车上被抬回了县政府,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民工不用动员和劝说,又纷纷回到了工地。
可就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敌人的破坏从地下变成了公开的行动。施工现场指挥陈振东因叛徒出卖,遭土匪绑架。面对匪徒的酷刑,他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他说:“要是杀我,请带我到堤上。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无憾!”匪徒们气急败坏地割断了他的双腿,用绳子将其活活绞死,抛入黄海。就在陈振东牺牲后的第二天,1941年7月5日,历经坎坷的海防大堤终于全线竣工。
新堤坝建成后的一天晚上,就好象故意布置的实验一样,海啸再一次翻腾而至,但新海堤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岿然不动,巍然屹立在盐阜大地的海岸线上,沿海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赞颂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伟大功德。还将新海堤与当年范仲淹所修筑的“范公堤”相媲美,把它誉为“宋公堤”,并购置巨石制作了宋公纪功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如今海堤已焕然一新,忠诚地守护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们也许很难追寻当年宋公堤的雄伟之貌。但是,作为一种红色精神,它却永远横卧人间,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