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旗袍的故事
2021-06-02 14: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讲述人:李玲

在新四军纪念馆内珍藏着众多的革命文物,它们穿越战火的硝烟,向我们诉说着新四军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件旗袍的故事。陈列在新四军纪念馆内的这件黄褐色真丝面料的旗袍,它的主人是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她叫——王海纹。王海纹原名俞中和,自幼长在大上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从小家境殷实,每天都在姐姐的带领下上学读书。当时她并不知道姐姐是中共地下党员,就经常跟着姐姐一起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就这样在姐姐的引导下,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一名革命的文艺战士。

在鲁艺华中分院,王海纹是个特别醒目的女孩子,既是话剧队的演员,又是合唱队的歌手,还是戏剧系女战士班的副班长。在当年的盐阜区文艺界中,算的上是一朵美丽光彩的文艺之花。根据地里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孩儿唱着革命歌曲,每天都能看到她那动人的舞姿。王海纹沐浴着根据地的灿烂阳光,青春像花儿一样绽放。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有时演着演着,敌人的轰炸机来了,就赶紧躲避;有时演着演着,日本鬼子扫荡来了,就赶紧拿着行囊转移。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大地就是床铺,稻草就是棉被。战争空隙,把板凳一放,围着老师,他们就开始了上课。因为他们要用文艺这个武器来揭露日军的罪行,来宣传抗日的主张。

1941年7月,日伪军近两万的兵力在飞机的掩护下,分四路合击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中心苏北盐城。为保存有生力量,军部决定跳出包围圈,转移至外线作战。王海纹所在的鲁艺戏剧系和音乐系师生200人组建的二队,在孟波、丘东平、许晴的带领下也奉命随部队转移。

7月23号傍晚,他们终于抵达到了北秦庄。由于一路的困倦疲乏,他们决定就在庄子里的祠堂宿营。可谁也没有想到,宁静的空气里竟潜伏着危险的气息。巡逻队的同志们发现,在西南方向有日军汽艇的马达声。大家立即决定,全体紧急集合,迅速向东南转移。只见1A00多名日伪军向北秦庄扑来。霎时间,敌人的机关枪、掷弹筒、小钢炮一齐张口,子弹像雨点般的从东西南三面射来。

敌人的包围圈在一步步缩小,只有一座小木桥成为了突围唯一的路,就在师生们奋力突围,脱离险境的时候。王海纹和她的7位女同学还被敌人堵在了桥南的河岸上。

敌人狞笑着、狂叫着“抓活的!抓活的!”向她们步步逼来。在这严峻的时刻,年仅十七岁的王海纹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宁愿死,也决不能投降,姐妹们,让我们挽起手来,让我们挽起手来!”只见戏剧班的姑娘们手挽着手朝着奔腾的大河勇敢的跳了下去。敌人的炮火激起了大河中的浪花。那浪花,分明就是这些十七岁如花的生命。愤怒的敌人将她们的遗体打捞上来,残忍地用刺刀挑破了肚皮,曝尸田野,其惨烈之状,目不忍睹。

历史渐远,一直在寻找妹妹下落的王海纹的姐姐俞启英,1986年与寻找烈士家人的新四军纪念馆的同志偶遇,久远的历史瞬间被激活,45年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不久,俞启英专程来到盐城,悼念王海纹与她一起牺牲的烈士们。十年后,她又一次来到盐城,这次与他随行的还有她的儿子。她说:“我今年七十七岁了,今后再来盐城已不大可能。这次带我的儿子来认一认海纹的长眠之处,使海纹的革命精神在我们家代代相传!她的墓碑前,将有她一代代亲人的脚印。”俞启英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王海纹穿过的旗袍和镶有烈士头像的纯银戒指,捐赠给了新四军纪念馆。

如今,这件有着王海纹体温的旗袍,成为了她唯一的物件,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婀娜多姿的旗袍女孩,却坚毅的前行在大时代的烽火硝烟中。芳华报国志,一跃意从容。凛然精神在,青春别样红!

标签:王海;海纹;王海纹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