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巷子深,户对户,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清晨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窄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巷城”扬州,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百条小巷,仁丰里便是其中之一。4月22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来到仁丰里,探索微更新理念倡导之下,富有内生动力的古街巷。
“文火慢炖”微更新
南至甘泉路,北达旧城七巷,仁丰里是扬州明旧城内唯一的历史街区,有着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从空中俯瞰,街巷体系形状如鱼骨,仁丰里街就像是鱼脊,从鱼脊向两侧衍生出无数条支巷。
自2013年起,仁丰里就开始了渐进式改造。曾经,街区内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约占街区总人口的65%,普遍存在着几代人同住一套公房、几家人同挤一个大杂院的现象。老街小路狭长,盘旋在居民头顶的管道、电线越布越密,也渐渐显现出空中“蜘蛛网”的态势。
后来,汶河街道经3期改造实现了管线下地,街道还为所有街巷重新铺设青砖,恢复了古街面貌。扬州还先后制定《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仁丰里综合整治规划》,将其定位为具有适宜人居环境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居住区,基本功能以居住为主,拓展观光旅游功能,突出传统老字号商业特色,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微更新往往体现在细微处。越往巷子里走,越容易注意到角落的巧思。汶河街道宣传委员朱涓介绍:“我们邀请画家以老街生活为主题,在墙面、红砖、窗檐处画了很多小巧精致,还富有生活气息的墙画。这些画和墙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还原老巷子的生活场景。”现在,仁丰里的墙画前总有游客驻足拍照,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
“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我们既保护、恢复仁丰里的历史传统风貌、格局和历史原物,又让它成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街区。”朱涓说。
激发内生保护力
自确定“文化+”的发展思路后,仁丰里用了近一年时间,清理淘汰老街黄沙出售、铝合金门窗制作、废品收购等老旧业态,整治私搭乱建、私拉乱接、私放乱堆等乱象,将街区大环境先“整”出来。
“在淘换老街业态上,我们花费了不少心思。”朱涓介绍,过去,仁丰里街道上曾开过做黄沙生意、收废品、铝合金门窗的店铺,“店铺在居民手上,价高者得,我们很难实施发展文化业的计划。”为了延续文脉,街道把老旧闲置的旧物从居民手中以租赁方式回收,将不符合仁丰里气质的商业淘换出去,翻新并恢复仁丰里沿街铺搭门的门面风格,招引文化产业入驻。
“在招引商业入场前,街道和社区会进行考察,保证每家店都符合古城古街气质,文化业态的门店几乎不会重复。”汶河街道通过“住得好”让老居民“留得下”,再设立准入制门槛,鼓励居民和客户开设特色民宿和雕版印刷、古琴传习、盘扣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为街区居民增加收入来源的同时,也为街区增添活力。
现在,仁丰里已建成入驻汤成难作家、阮家后人阮衍云书法家等名人名家名师工作室28个,奕间工坊雕版印刷、永乐琴坊古琴等非遗项目8个,重构花艺、梵心禅文化等特色文化民宿9个,已签约“喜阅书院”纸上扬州工作室、冯韬微型古建模型艺术工作室、富春包子徐永珍工作室等7个项目,形成“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避免古城利用的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
留住历史记忆
巷子深幽,仁丰里带有浓郁的古城气息。明清时期的文选楼、一代文宗阮元家庙、旌忠寺……仁丰里留存数座文博遗址,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名家交际的“朋友圈”中。朱涓介绍,仁丰里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民居,其街区文脉要素自身的文化价值,被《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为古城区四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扬州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的最集中体现。
“我们在老街巷设置80多块历史文化信息解读牌,方便市民和游人了解老街巷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朱涓介绍,扬州充分挖掘仁丰里的文化内涵,编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之古韵汶河》,从汶河溯源、街巷传奇、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典故成语、宗教文化等方面解读汶河文化;编印诗文集《诗画仁丰里》,组织本地作家诗人实地采风,收集关于汶河文化尤其是仁丰里文化的散文、诗歌、诗词、篆刻、摄影、书法等原创作品200多件。
现在,仁丰里依然遵循着规整、严谨的街巷格局,“原貌、原住、原味”地保留住老街古巷、市民市井的特色,也在重视历史、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继承了扬州城的深厚文脉。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