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在“鱼米之乡”江苏,乡村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近日,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共 同启动大型全媒体行动“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的100个乡村,对话300位“新农人”、村干部与“原住民”,用记者、专家、行业主管部门等多重视角观察变化,用理性之思与实践之问激发全社会共同关注“三农”的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报网端微同步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太湖东南岸,“中国·江村”蜚声国际。
一条小清河,入村“分野”,东西向形如弓,南北向似箭在弦,沿河村庄因之得名开弦弓村。
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这里写出著名的《江村经济》,“江村”成了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乡村的一扇窗。
从 中国最发达的乡村之一,到引以为傲的稻桑产业退出历史舞台,最后陷入发展“围城”,开弦弓村的沉寂一度令人唏嘘。近几年来,“江村”成了吴江区乡村振兴的 一个“重要战场”,高起点、高规格综合提升项目得以实施,村庄自身则以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探索着“美美江村”的新路。
“新农人”:让道德文化熏陶的火种延续下去
这个假期,周家豪把他的暑托班办到了村里。
“别看现在天气炎热,但是家长送孩子来上课的热情却很足。”在村里开暑托班这件事,周家豪心里很早就“埋下了火种”。
2019年,市场营销学专业毕业的周家豪正和同学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做互联网教育。“当时面临着一个选择,项目孵化后,如何落地、去哪儿落地?”
南靠沪苏浙高速公路,东跨苏震桃一级公路,庙震公路贯穿其中。处在临沪一小时经济圈内,去哪儿都方便,对彼时的周家豪而言,回家乡开弦弓村,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2020年4月,周家豪做了一个更加稳妥的决定:把企业放在七都镇上,注册名为贝加优艺术培训中心。“主要考虑的是,镇上覆盖面更广、生源更多一些。”
采访中,27岁的周家豪回忆起小时候上海复旦大学老师在“江村”调研的空隙给村里孩子爱心授课的场景。“我一直在想,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让爱心的火种子在村里得以延续?”
周 家豪再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他在市场调研中,他发现,一到假期,不少村民就为工作、家庭难以兼顾而犯愁,“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看管”。得到村委会的 场地支持后,周家豪的开弦弓村首个免费“假日学校”迎来开班了。“我们招募到5位老师,他们都有公益情节。主要课程,有美术、书法、诗朗诵、国学、党史 教育和家乡名人事迹讲述等。”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课堂上,小朋友们齐声朗诵着一首“横渠四句”,童声悠扬。“从我自身经历来看,小时候有这种道德音符真善美的熏陶,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儿,希望能够一直坚持着把这个公益暑托班办下去。”周家豪说。
村干部:融合的落脚点是“美美江村”
“从现实角度考量,开弦弓村综合提升项目面临规划面积大、改造难度高等挑战,现阶段仅凭村庄自身单打独斗,可能无法做到与全镇既定的‘一厅两廊三园’乡村振兴 空间格局整体规划同频。”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介绍,作为一厅——“中国·江村”客厅的核心一环,开弦弓村的规划布局是“一心、一廊、三村、四园”。“ ‘一心’是以村委会和费孝通纪念馆为核心的中心区,‘一廊、三村’是由荷花湾村、南村和北村打造的一条江村百年发展乡村画廊,‘四园’则是南园、北园、桑园和蟹园。”
如何让费孝通“志在富民”的思想和“美美江村”的愿景成为现实?吴江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 2020年5月,“美美江村”乡村振兴党建联盟成立;6月,吴江区成立开弦弓村综合提升项目建设指挥部;9月,吴江区、七都镇两级成立江村文旅开发投资有 限公司;2021年3月,成立开弦弓村综合提升专班,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从空中俯瞰,东藏荡、西藏荡 将这把开了弦的“弓”紧紧环绕。“过去高密度水产养殖造成西藏荡水质急剧下降,一到夏天恶臭难闻,让枕水而居的村民很是头疼。”夏志骁介绍,这几年开弦弓 村从环境治理开始,一步步探索以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新思路,以文化礼堂、江村市集、驻村教授工作室等特色文旅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研 学文化江村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建立“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建设“美丽庭院”微创投项目,在吴江区成立首个“农村乡贤议事会”、首家“乡村法官驿站”……“‘三治’融合背后,江村发展的落脚点,是‘美美江村’,村美在强村,人美在富民。”夏志骁说。
“规划起点高,意味着大家的期望值也会‘水涨船高’。”采访中,夏志骁透露出自己的小小担忧,“随着资源发掘、项目建设越来越多,亟需打造与之相匹配的更高层次运营平台,需要更专业的人才团队。”
“原住民”:把“江村”这块牌子越擦越亮
姚富坤是土生土长的开弦弓人,谈起村里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1981年,29岁的姚富坤第一次见到费孝通,当时,他是村里的农业技术员。“因为工作需要,在费老26次访问江村中,我有幸接待了24次,并一路见证江村的变化。”
当 时,费孝通认为,农村要发展,得搞点“1.5”产业,即介于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产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等。发展桑蚕业,在当时被认为是比较好的选 择。“上世纪90年代,村里办过纺织厂,一度很红火。但后来村集体企业资不抵债,集体经济财力常年就很薄弱,按照吴江标准,一度成了需要扶持的相对薄弱 村。”
在村里,姚富坤还有一个称号——“农民教授”。作为江村“发言人”,在“应付”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们的提问中,姚富坤对整个村庄的历史传承、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研究愈深,认识愈足。
有一段时间,很多人认为,费孝通的思想只停留在学术层面。“这两年回过头看,终于咂摸出味儿来,又重新擦亮了‘江村’这块牌子。”退休以后,姚富坤留在村里帮忙,兼任费孝通纪念馆的顾问。
在 村里,姚富坤的另一重身份是“乡贤议事会”成员,与踏着费孝通足迹而来、成为“新乡贤”的专家学者们一起,为村庄治理建言献策。他认为开弦弓村应及时提升 硬件设施,在弄堂与河边再多设置一些路灯方便行走。作为江村的一本“活字典”,他曾提议保留部分蚕桑、水稻田的“原始风貌”。
“由本土乡贤和新乡贤参与村务管理,这是用传统乡贤文化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探索。”尽管年逾古稀,一谈起村庄发展,姚富坤依旧精神矍铄、充满激情。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记者 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 李明 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赵宇 王子杰 余勤雍 王悦谋 周天琦 高鑫 王昊晨 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