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活跃的小剧场,正成为打开和塑造一座城市性格和气质的新窗口。11月20日至12月17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市文投集团联合承办的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即将精彩启幕。越剧《金粉世家》、话剧《老人与海》等10个最新“孵化”的原创剧目将在南京小剧场轮番上演,通过多元化的戏剧风格、贴近生活的题材以及更加密切的观演关系,展现文化的活力和城市的生机。
多元化、个性化,
小剧场展演打开江苏文化生活丰富面貌
一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凝萃着江苏最新文艺优秀成果。艺术节今年首次设置“小剧场展演”板块,通过10台剧目的打造,展现江苏文化生活、精神享受的丰富面貌。
“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也不一定要专业出身,甚至有反串的可能。不用担心无法融入,这里有南京越剧团的专业老师提供指导……”11月20日,“打头炮”的越剧《金粉世家》,便是一出别具一格的小剧场演出。观众除了坐在台下欣赏,还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如此“沉浸式”的戏剧体验,自然引来众多南京观众的踊跃报名。
小剧场演出,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它的表演空间更小。当观众“近”到可以看清楚台上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改变的就不仅仅是空间格局和体量的大小。
由呼吸剧社带来的话剧《老人与海》将于12月10日亮相南京青春剧场。不久前,这个剧目在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了内部表演。在选取的一个15分钟左右的段落中,一位年轻男演员讲述自己目睹父亲患了渐冻症后在生活中面临的诸多困难,感动了全场。“他不是演的,今天所有的表达都是他的真情实感。”呼吸剧社是由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毕业生组织的一个戏剧团体,创排过《商鞅》《红色的天空》等多部有一定影响力的话剧。导演段菲告诉记者,在日常的训练中,他们会让演员在舞台上剖析自己的人生故事,从自己真实的经验中呈现作为“演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而此次的《老人与海》中,关于父亲患上渐冻症的部分,就是台上演员的真实经历。
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催生出小剧场演出的日益红火。无论是演出类型的多元化、个性化,还是与现代人的生活更为“贴近”的属性,都是折射出当代大众审美意识的迭代发展。
据悉,此次入选的10个剧目不但题材多样丰富,在表现风格上也是传统与实验兼顾。除了话剧之外,还有1部儿童剧、1部音乐剧和1部越剧。而7部话剧的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
《生活在天上》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的两部小说《生活在天上》和《彩虹》,用年轻的视角解读都市空巢老人的情感世界;丁香烈士的革命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今天的大学生又是如何理解的?大学生原创剧目《似是故人来》,通过戏中戏阐述了自己走近烈士的心路历程;南京传媒学院带来的《白局梦想团》,讲述本土非遗的新故事,而《李叔同》特意创排了音乐话剧(校园版)、话剧(剧场版)两个不同的版本,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街头巷尾正在发生的每一件有趣的事,都是这个剧场上演的内容。戏剧,让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更加清晰。”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表示,这些精心打磨的小剧场展演,不仅为观众打开了心灵之门,也为江苏广大的艺术家打开了自我思考、探索无限可能的空间。
从无到有,
10部剧目这样精心“孵化”而来
这10部即将闪亮登场的小剧场作品,不仅透着“生活的热气”,也是江苏舞台创作编、导、演融合打通、互相促进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在省委宣传部牵头下,南京市演艺集团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成立了江苏省剧本孵化中心。今年4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发布“江苏省戏剧剧本大纲征集启事”,面向全省中青年编剧征集舞台演出原创剧本大纲。经过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相关专家的审核评选,30个剧本从98个投稿中脱颖而出。
5月23日-28日,在为期6天的“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首期培训营”上,13位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以及30余位来自全省各地的编剧学员们共聚一堂,通过现场授课、构思分享、学员分组和导师指导等环节综合提升剧目创作质量。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副编审徐健围绕《近年中国戏剧创作热点、问题及趋势》,为学员们列举了2012年至今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创作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员们走出创作的舒适区,从“经典剧目”中汲取力量,拓宽创作视野。在互动环节,徐健结合自身创作经历,鼓励学员们在了解生活的基础上,关注“小人物”、“新人物”,在创作中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在剧作构思课上,上海戏剧学院高城教授从“剧作方法”的角度,阐释了舞台剧创作的规律,帮助学员解决创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就《编辑眼中的好剧本》这一主题,凭借自身丰富的剧本编辑经验,结合多部优秀剧目展开论述,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与收获,从实践的角度启发大家如何开展戏剧创作。
孵化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成果不断成熟的过程,更凝聚了多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集中培训、剧本朗读、联排公演等方式,对入选剧本进行孵化。经过数个月的打磨提升,最终在成本的30个剧本当中,我们又挑选了10个题材各异的剧本,通过与剧团的对接,才完成创排。”在南京市演艺集团总经理李晓龙看来,从文本到舞台的转化,从无到有的“孵化”,折射出的正是江苏文艺精品创作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次征集到的剧本,主题十分丰富。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红色题材等等都有涉及。”
陈捷告诉记者,青年写、青年编、青年演,是此次孵化剧目的显著特点。除了职业的年轻编剧外,高校师生、其他行业的年轻人也积极打开“青春的麦克风”,将青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掏”出来,与更多的观众“共情”。
据悉,此次的紫金小剧场首演竞演,特邀著名剧作人赖声川担任评委会名誉主席,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评委将根据剧本内容、剧目编排、表演技巧、现场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
“可以说,原创精品的孵化打造,也反过来促进了我们江苏本土戏剧人才的培养。”陈捷说,生活和艺术相互塑造。不管是大剧院,还是小剧场,那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的生动故事,永远是打开观众心门的钥匙。
107个小剧场,
“文学之都”激活文化空间
走进1913国民小剧场,一场“文艺范”的演出,带你走进南京本土文化的深厚内涵;参观江宁织造博物馆,除了《红楼梦》的前世今生外,不大庭院里的一方“曹府戏苑”,让古戏台继续“活”在当下;在熙南里街区甘熙故居,非遗小剧场已成功吸引很多南京高校新生力和年轻潮流人士驻留;而位于新街口闹市区的大华大戏院·群剧场,则用年轻态的戏剧为载体,照亮一个城市的生活光亮……
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的开启,也让蓬勃发展的南京小剧场被更多人“看见”。
近年来,南京市高度重视小剧场建设工作,把公益性小剧场建设作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坚持高标准谋划、品牌化打造、可持续发展,结合全市“11+1”区小剧场的特色,以城区4个小剧场场景为代表,打造建设“金陵小剧场”样板基地,展示目前南京市小剧场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作为“文学之都”,南京到底有多少个小剧场?
点击刚刚上线的“金陵小剧场”平台,便直观可见:随意切换到南京各区,该区域内小剧场的分布情况便清晰可见,通过点击剧目、活动、视频、福利等子菜单,还可及时获知各个小剧场最为详尽的剧目资讯及导览服务。一张“金陵小剧场地图”,就这样赫然在目。
“平台上的数据,是我们收集整理了南京超100家小剧场资源所得,内容丰富详尽。”“金陵小剧场”平台负责人龚龑龑告诉记者,南京市不少商业综合体、书店、文艺创意园区都搭建了小剧场舞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0月,南京市共有107个小剧场,包括室内小剧场68个、室外39个,以公益性小剧场居多。其中具有售票资质、可商演的小剧场有17个;有稳定演出团队并有常态演出的小剧场50个。
剧场虽小,意义却不小。一个个新崛起的小剧场,正在以戏剧的力量,流出“文化活水”。而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正是将提升城市的这一股温柔力量通过展演的方式集中展现在观众面前。
有人说,想了解一个城市,一定要走进她的剧场,触摸她的温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小剧场?
“在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在色彩丰富的小剧场里,‘藏’着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个性。”南京本土导演、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段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