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在远古时代,人类与自然搏斗,与猛虎格斗。老虎的凶猛和威力令人类感到畏惧,又心生崇拜。久而久之,老虎的形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在文艺创作中,广泛流传于文学、雕塑、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江苏是文物大省,在江苏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在江苏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中,都能找到老虎威武和勇猛的形象。
中国文物中最早的老虎,一般认为来自河南濮阳西水坡M45蚌塑龙虎墓。这座距今已6500年的墓葬中,墓主头向南方,其身体东西两侧分别用天然蚌壳堆塑出好似龙、虎的形象。其后,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虎”的象形字。在南京博物院的雕塑馆中,展出过一件长41.3厘米、宽112.8厘米的殷商时期的虎纹花土。据介绍,这件花土来自殷墟,是一件漆器长期覆盖在泥土上,虎形漆纹在木胎腐烂后渗入泥土中而形成的。这只“商代老虎”造型简洁,看起来并不算威猛,反而有点“萌”。
老虎战斗力爆表,是英勇善战的象征。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将老虎与军人联系起来,骁勇的将领称为“虎将”,善战的部队称为“虎贲”,调动军队的符节称为“虎符”。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虎钮錞于,这是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錞于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战斗中,将领敲击錞于,指挥部队前进或后退。錞于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多有发现,在江苏,镇江地区曾出土过东周錞于。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錞于,顶部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有专家考证,錞于的虎钮或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代表着神秘的力量。
鎏金铜虎镇、铜虎帐座、错金银铜虎镇……在徐州、盱眙、仪征等地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中,老虎的形象比比皆是,展现了汉代人对老虎的崇拜。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王陵的一对错金银铜虎镇极具写实意味,两只老虎昂首瞠目,威猛雄健,通体以错金银工艺饰虎斑纹。专家分析,刘非墓的铜虎造型精美,装饰奢华,极可能为其生前喜爱之物。刘非本人尚武,这两件铜虎展现出的王者之气,与其性格高度契合。
“虎子”是很多文物爱好者熟悉的器物,这种长圆形、有提梁的瓷器被设计成蹲踞的老虎外形,因此得名“虎子”,其用途一般认为是古人的亵器。“虎子”起源于战国,流行于六朝。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等我省著名博物馆藏有大量“虎子”,其中也不乏珍贵文物,比如仪征出土的东汉木胎漆虎子、金坛出土的东汉釉陶虎子等。
目前,国内最为珍贵的一件虎子,出土于南京。1955年,专家在南京赵士岗发现了一件瓷质虎子,其“虎头”高高扬起,提梁如同神兽匍匐在虎背之上。极其难得的是,虎子腹部有一行清晰的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里面包含了这件瓷器的制作年代、制作者、窑口等重要信息。赤乌青瓷虎子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和极其罕见的铭文,成为国宝级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还被列入了第三批禁止出境的国宝文物名录之中。至于古人为何将“尿壶”设计成老虎外形,至今还是个谜。
在六朝墓葬的砖拼壁画中,老虎的形象也不罕见。所谓“砖拼壁画”,就是用几块直至数百块画像砖拼成一幅画面,其中最知名的当属“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砖拼壁画。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幅砖拼壁画,是出土于南京迈皋桥东晋永和四年墓中的“虎啸山丘”砖拼画,三块砖头组成完整画面,蹲坐的老虎昂首左顾,霸气十足。
早年间,在丹阳萧齐皇家陵墓区的几座高等级墓葬中,发现了多幅大型砖拼壁画“羽人戏虎”,与墓室另一侧的壁画“羽人戏龙”相对应。在南京博物院展厅,记者看到了其中一幅“羽人戏虎”,流畅飘逸的线条勾勒出气势雄伟的猛虎,手持仙草的羽人在老虎前方导引。专家认为,龙虎皆为祥瑞异兽,羽人在前、龙虎在后,羽人将它们引向墓门,象征龙虎载着逝者“羽化升仙”,反映出当时人们祈求长生、渴望升仙的愿望。
在江苏各地的大型石刻文物中,也可寻觅到老虎的形象。中国传统陵墓制度中,老虎因其“百兽之王”的身份受到古人的青睐,早在汉代就已成为镇守墓葬的石兽,守卫在陵墓神道两旁。据了解,江苏地区现存最早的石虎是汉代文物,收藏于仪征博物馆,雕刻雄浑朴拙,颇具汉风。
什么样的贵族、官员死后,墓前放置怎样的守墓石兽,在古代有严格规定。《明会典》规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神道石刻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四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虎各一对。因此,在南京紫金山北麓、雨花台一带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明代功臣墓石刻中,石虎比比皆是,但这些守卫亡灵的猛兽被雕刻得神态悲戚,低眉顺眼,失去了该有的霸气和威严。
在中国传统书画中,老虎也是经典IP,古代很多江苏著名画家或以虎为名,或画虎成痴,留下许多佳话。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无锡人)小名叫做“顾虎头”;明代苏州著名画家唐寅,字伯虎,和老虎渊源深厚。相传唐寅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但据当代学者研究,唐伯虎其实是生于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即庚寅年卯月丑日,因为生于寅年属虎,故名唐寅。
南朝时的苏州人张僧繇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画老虎知名的江苏画家,他曾根据《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孙权斗虎”的故事,画了幅生动的《吴主格虎图》。近代以来,江苏又涌现出宗静风(扬州人)、房虎卿(常州人)、熊庚昌(南京人)等画虎名家。民国时期画虎最为知名的画家,当属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孖。张氏兄弟寓居苏州网师园时,为了画好老虎,张善孖竟然在家中养了一只小老虎,取名“虎儿”,天天观察它的形态和动作。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氏兄弟无奈离开网师园,“虎儿”不幸夭折,埋在园内墙角。张大千到晚年都忘不了早年和哥哥在苏州一起养虎的情景。1982年,漂泊海外的张大千寄回一张书法,上写“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如今,游客在网师园依然能够找到这块特殊的“墓碑”。
和老虎有关的江苏古典园林,除了苏州网师园,还有南京瞻园,这座“金陵第一名园”内,有一块一人多高、一笔写成、遒劲雄浑的“虎”字碑,碑上仅有一个“劭道人”的题刻。瞻园“虎”字碑究竟何人所写,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