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吴中是苏州的“颜值担当”一点也不为过。春暖花开,行走在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律动的山水,令人沉醉。
最美风景,是久久为功、精心呵护出来的。吴中区区划面积2231平方公里,其中1486平方公里是太湖水面,就在这有限的发展空间内,还有87%的国土处在生态红线内,这一比例为全省同类县市区最高。同时,太湖还承担着苏州85%的水源供应和上海600万市民的饮用水。这意味着,吴中绝大部分土地的开发建设,都面临严格的限制。
特殊的区情,倒逼吴中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而且必须走好、走出质量。过去20年,吴中始终以最具责任和担当的舍得观、全局观,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近年来,吴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守好生态环境这个“易碎品”,打造出践行“两山”理念的吴中典范。这样的实践中,有打动人心的牺牲,亦有值得骄傲的坚守。
最美风景,得益于对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追求。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此高的苏州,吴中用20年精雕细琢,不仅推动中心城市核的更新与崛起,实现与苏州古城无缝对接,还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跑在了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前列。
在城市边缘的旺山,一边是高端研发基地,一边是特色田园乡村,人们一脚油门就能到达“诗和远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当都市里的“打工人”,面对手机上眼花缭乱的好吃好玩信息陷入“选择恐惧”时,一句“到吴中去!”便可轻松搞定。宝带桥、明月湾、太湖蓝、碧螺春1号公路、姑苏二十四集、呼吸森林……一大批贯通古今的“网红”打卡地,既是最美风景里的独特标识,也供给出高品质生活要素。
最美风景,是江南文化散发出的“幽香阵阵”。无论是钟锦德这样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还是府涵璐、史志晔这样的青年匠人们,尽管双脚深踩于吴中大地的泥土之中,但眼光却放到了国际。交流当中,他们对苏作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产业链联动、品牌打造等方面给出的思考,对标的是东京和巴黎。根植于吴中温山软水之中,这一代匠人用手用心用担当书写历史,也正为苏州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涵养“吴中底气”。
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的大背景下,吴中的生态文化、产业优势进一步释放。“从虹桥到吴中,中间一个红绿灯”的形象说法,概括了这种地缘关系优势。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量沪上产业项目的溢出,在吴中丰富的产业体系中,得到有效承接,比如复星集团、比如上汽新能源、比如中国商飞。上海人口中的“到苏州去”,绝大多数来的是吴中,数据统计,仅去年十一黄金周,吴中近一半的游客来自上海。这样的现状,为吴中基于自身“长板”寻求“特色融入”打下基础,吴中致力于打造成为上海资源要素溢出的承载地、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地、高端产业协同互补发展的目的地的定位,也就不难理解。
最美的风景是人。行走吴中,感受最深的还有吴中干部群众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奋进的姿态。正如采访的最后,陈嵘说,新的一年,除了要发扬“三牛”精神,吴中还要做一头“快牛”,要起好步,更要跨前一步、快人一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竞合中,竞进有为,吸引更多的发展资源,让更多的人“心向往之”。
砥砺前行二十载,奋楫扬帆再出发。在这无限春光里,我们祝愿年轻美丽的吴中,乘风破浪,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