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梅:坚守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2022-12-09 11:0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鑫  
1
听新闻

编者按: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我们理应保护好革命文物,讲述好革命文物故事,让其焕发时代光彩。今年,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策划推出“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遴选和推介活动受到广泛关注。该活动经过各地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网络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王晨等10名同志为“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专业组),朱长伟等10名同志为“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志愿组),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团队等6个集体(个人)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他们与革命文物都有着怎样的难忘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革命文物讲述人、守护人。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驻足、凝视、肃穆,娓娓道来、慷慨激昂……在2022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魏天梅的展播视频中,一辆看似普通却又非比寻常的木质独轮车首先映入眼帘。魏天梅作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编研陈列处文博馆员,也是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她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以及自身从业30余年的经历与感悟,向人们深情地讲述了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支前民工手推88万多辆小车跋涉千里,向淮海前线运送军需物资,推动这场人民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动人故事。

魏天梅于1987年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工作,曾在讲解宣教岗位上工作了28个年头,后调到业务研究岗位工作。2019年,魏天梅作为江苏省志愿组选手,在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荣获“志愿组金牌讲解员”。谈及此次参加“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遴选活动选择以木质独轮车为主角的初心时,魏天梅表示,支前独轮车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是馆里的代表性革命文物。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淮海战役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陈毅元帅也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老故事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更有意义。于是,魏天梅选择了独轮车这个题材,并将原先讲解稿中以人物为主的角度,改为以独轮车为主要视角,更加契合“讲述革命文物”的活动主题,用独轮车这一简陋原始的运输工具,引出了淮海战役期间宿迁民工运输队中队长高全忠在带领支前小车队运粮途中,遭遇敌机轰炸扫射,高全忠奋不顾身,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军粮,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最后,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点题,号召人们传承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熠熠生辉的革命精神能照亮未来。在魏天梅看来,“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光荣献出的,作为一名革命纪念馆人,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平日里,她不仅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活动讲述淮海战役的革命历史及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更亲力亲为地挖掘背后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2014年开始,魏天梅投身于一项更为艰巨且意义重大的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一年,淮海战役纪念馆启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历史抢救采访工程”,作为采访组的主要工作人员,魏天梅和同事先后奔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程10万多公里,平均每年出差在外100多天。

8年时间里,魏天梅和搭档们共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760余人,写下13本寻访日记,积累了4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和20T的口述影音资料,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亲历者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每次聆听都深受触动。”魏天梅说,受访亲历者的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艰巨任务。革命前辈的口述资料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与宏观的大历史相辅相成,因此非常珍贵。2017年以来,淮海战役纪念馆加快了口述历史的成果转化,整理编印了《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等图书,魏天梅全程参与其中。2021年7月,淮海战役纪念馆经过陈列改造之后,新增了“亲历者说”展项,一段段红色历史记忆随着革命前辈的口述得以流传,一件件珍藏数十年的文物在纪念馆里找到了它最好的归宿。

如今,虽然魏天梅已经调离一线讲解岗位,但她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和休息日,在纪念馆展厅为观众志愿讲解,并编写《信仰的力量》专题讲座,进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宣讲红色历史,弘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自她口中传扬开来,她从聆听者的眼睛里看到了信仰的光芒。此外,她还用自己的公休假,自费外出探访亲历者,并多次陪同亲历者及后代走访战场。

魏天梅说:“每一位革命前辈都是一座宝矿,而我就是挖掘这座宝矿的红色历史搬运工,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总是被激励着鼓舞着,不愿停下脚步。”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鑫

标签:革命文物;淮海战役;江苏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