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江苏省研学旅行消费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研学旅行整体评价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研学旅行中存在“游而不学”,消费者认为涉嫌虚假宣传,出行食宿存隐忧,师资存疑等问题。一名体验员家的9岁孩子参加研学夏令营,午饭是自热米饭,有同学因为不会操作被热气烫到打翻饭盒,工作人员却指责学生弄脏地面。 通讯员 苏消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数据
3个月内相关舆情近44万条
江苏省消保委监督部主任赵鑫介绍,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暑假(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江苏省旅行社接待研学游23万人次,较2019年上升68.66%。江苏智慧文旅平台数据显示,暑期全省纳入监测的140家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1313.83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上升31.6%,但在研学旅行快速发展的“蓝海”市场下,也出现鱼龙混杂现象。
江苏消费网舆情监测中心数据,2023年6月1日至8月31日,江苏全省“研学”相关舆情438235条,其中,消费维权舆情29867条,“研学游是教育还是生意”等话题引发舆论热议。
江苏省消保委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开展研学旅行消费调查。《报告》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案例征集、深度访谈、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线上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10881份;深度访谈完成样本20份;线下体验完成样本5份。
调查发现,消费者对研学旅行的整体评价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问卷调查中,有近八成(78.3%)受访者或其家人曾参加过研学旅行。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当前研学旅行服务仍存在相关问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问题一
游而不学成“通病”,研学效果不达预期
超半数消费者选择研学旅行的目的在于强化实践经验和学习专业知识。但是调查发现,“研”“学”失衡,“游而不学”问题显著。线上调查中,48.5%的消费者认为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34.3%的消费者认为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效果打折扣。
举例而言,一个博物馆研学活动却以玩和做游戏为主。场馆的工作人员询问是否需要讲解,带队老师表示不需要,自己可以介绍,但实际上讲解过于简单。午休时间,老师让学生玩狼人杀游戏和炸弹熊扑克牌。
还有的名校研学游样本,一天安排三个活动地点,时间非常紧凑,走马观花。下午进名校也没有安排校园参观,只是开展了讲座活动,“游学分离”,孩子收获有限。
访谈中,南京消费者樊女士表示,暑期报了从南京到新疆的亲子研学游旅行团,人均花费1.5万元左右,体验后发现和普通的旅游团并没有区别。
问题二
研学体验质价不符,涉嫌虚假宣传
线上调查中,超四成表示研学费用标准超过每人每天500元。近一半(49%)的消费者反映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情况;45.3%的消费者认为存在收费明细不清的问题;也有消费者反映存在定价随意、缺乏统一标准,附加项目随意加价和二次收费等问题。
深度访谈中,有消费者称花费了18800元为孩子报名2023年暑期中马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活动为期6天。行程中写明将参访亚足联、使领馆代表颁发证书,有机会探访使领馆、和代表对话,实际上却在活动前一晚临时告知参访亚足联行程取消,更换成城市书院的行程;颁发证书环节只是观看了宣传片,并未面对面交流。
问题三
安全措施不到位,出行食宿存隐忧
安全问题在旅游消费特别是关涉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中至关重要。问卷数据显示,有近两成(17.8%)的消费者认为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不到位。
在受访者遭遇的安全问题中,研学项目与学员年龄不适配问题最突出,占比高达46.3%;其次近五成(45.6%)受访者遇到过随行工作人员未经医疗或应急培训情形;还有35.1%的受访者发现旅行产品或场地存在安全风险;出行前没有进行安全提示或警示、没有购买保险的占比分别是29.6%、19.1%;还有10.3%的受访者遇到过合同中单方免除组织方安全责任的问题。
有体验员介绍,自家孩子今年9岁,参加了南京的一个研学夏令营。夏令营安排他们中午吃自热米饭,在示范之后让小学生自己操作,存在严重安全风险。由于没有就餐地方,小学生或蹲或趴在路边台子上吃饭,自家孩子看到有同学因为不会操作被热气烫到,打翻了饭盒,当时夏令营工作人员还指责学生弄脏地面。
还有消费者投诉称,为孩子报名参加一拓展培训基地夏令营活动,付款3680元,但是孩子在活动中摔断手臂。
问卷调查中,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期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9.5%的消费者提出“合同明示注意事项和要求”,41.4%的消费者认为应当“购买保险”,41.3%的消费者表示要“充分评估旅游活动风险”,38.7%的消费者认为需要“配齐随队老师、医护人员”,24.6%的消费者提出“运用定位等现代化手段监测”,13%的消费者认为应当“对随行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应急医疗培训”。
问题四
资质无统一规定,花几百元可买到证书
线上问卷显示,23.6%的受访者认为研学导师专业性待提升。深度访谈和体验调查中,均有小体验员反映研学导师或带队老师态度差、缺乏专业性。深度访谈中,有受访小学生反映带队老师有个人情绪,对学生比较凶,影响活动进行。体验调查中,带队老师1人管理7个学生,出现学生走散掉队、集合延迟等情况,工作人员态度差、较为严肃,会斥责、轻微打骂学生。
深度访谈中,有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暑假期间部分机构会聘请大学生兼职人员作为助教老师、生活老师或者带队老师提供服务,因此,老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性难以评判;另一方面,目前对研学指导师的资质尚未有统一的规定,市面上也存在不同的发证机构。深度访谈中有业内人士表示还存在花几百元买证书的情况。
原因
市场主体多样 合同不规范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报告》分析了三点原因:一、课程缺乏目标、可操作性不强;二、主体多样化导致市场难规范;三、合同不规范增加维权难度。
据悉,目前研学旅行的机构主体多样,包括旅行社、景区基地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等,竞争激烈,消费者很难区分,容易产生一些乱象和问题。
部分研学机构为逃避自身责任不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或者合同中涉嫌霸王条款。本次调查中,有15.4%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签订合同或协议,还有14.3%的受访者认为合同涉嫌霸王条款。有体验人员通过小区读书机构花费3000多元为孩子报名研学活动,未签订书面合同。
建议
顶层设计细化标准 加强协作共治
江苏省消保委提出三点建议:
(一)突出顶层设计,细化标准落地执行。由于研学旅行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牵涉到安全、教育、旅游等各个方面,对于交叉领域,可能会出现监管空白。线上问卷显示,31.4%的受访者建议针对研学建立全面的行业标准和评价机制,17.5%的消费者希望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监管。
(二)挖掘特色课程,全面满足消费需求。研学活动就像“开盲盒”,难以放心消费。江苏省消保委建议练好内功,做好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置;培养人才,建立研学导师人才库。
(三)加强协作共治,促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研学旅游关涉如教育、文旅等多个部门,也关系到多个组织或机构,如学校、旅行社、研学基地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协作共治,推动指导课程的研发创新,推出示范合同文本。
同时,省消保委也提醒消费者,选择研学服务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注意退费条款,注意拍照保存证据,如果发生纠纷及时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