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古朴的门头、古色古香的砖木建筑、精雕细琢的花窗、错落有致的造景......走进大运河沿线,一处处苏州地标都在蓄势待发,希望通过文旅新空间打造,为市民们带来独特文化体验。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遴选工作,推出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100个,苏州“运河十景”中9景上榜。
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运河的核心地段,最具运河遗产的多元化特征,遗产点类型齐全,多位于地上,与运河的行政管理、漕运、盐运、经济、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联系最为密切,航运景观依旧壮观,是鲜活的实体运河博物馆。“百景”如画,一眼千年。为给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贡献苏州力量,促进苏州与全省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江苏最美“中轴线”。今年初召开的苏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苏州正式发布了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规划。为了发挥好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城市的作用,苏州“运河十景”利用串点成链、引链成片的方式,着力挖掘运河遗产,保护优先,创新合理开发。八个月来,“运河十景”建设已初见成效,为苏州文旅市场增添一抹亮色。
见闻:运河再现文旅市场“新气象”
苏州“运河十景”各具特色,又自成一体,有极具“苏式”韵味的“平江古巷”,有延续千年文脉的“虎丘塔”,也有凝聚时代活力的“浒墅关”,来苏游玩的游客也感受着“百变”苏城。
到姑苏,必看平江。作为苏州现存最典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古巷”几乎成为游客必打卡之地。有条小巷更凭借其“网红”特质频频“出圈”,吸引了诸多游人前来“打卡”。从东升里走进酱油弄、志恒里,简陋狭窄的巷弄两侧布满“爱”的涂鸦,平平无奇的巷子充满诗意与烟火气。这些由几十位中外艺术家联手打造的涂鸦,赋予古巷不一样的“潮”范,使得这背街小巷获得民众的喜爱与追捧。
而这片魅力之地也在“平江古巷”“百变旮旯”设计节中不断蔓延,帮助更多背街小巷重新焕发活力。迎晓里“口袋公园”、肖家巷“心连心”、志恒里菜摊公共区域等,越来越多“犄角旮旯”被纳入古巷美化方案中。“经过改造的街角未来将由居民志愿者进行日常维护,充分展示好平江古巷的文艺范儿。”平江街道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许玲表示。
而今年4月25日,项目投资额164亿元的“运河十景·浒墅关古镇项目”揭开核心区建设序幕。项目通过对浒墅关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复建,以“明清风+新苏式”风格进行打造,在建设中深度挖掘运河孕育的特色地域文化,高度融合运河文化与旅游休闲业态,再续运河古镇下一个千年的繁荣和辉煌。
该项目以《康熙南巡图》为蓝本,打造“运河记忆、码头商驿、浒关水邑”三大主题,以及“运河味、运河埠、运河调、运河艺、运河尚、运河梦”六大风情片区,营造“河在镇中,关在河上,关镇相连,河镇相望”等场景。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5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约60亿元。
此次开工的为蚕里街区二期,为古镇东岸核心区域,将建设仰宸楼、文正书院、龙华行宫、世纪幻影等业态。目前,浒墅关桑园路靠近位于运河东岸一侧的“浒墅关大码头”一期蚕里项目已经建成,计于今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解读:故纸堆中走出古老运河“新路径”
“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和“平望·四河汇集”10个景点,连接着这段96公里的运河。此次开发建设,让“运河十景”在大运河文化带中潜能再度被激发,焕发新的生命力。
“值得欣慰的是,运河文化的挖掘不再停留在故纸堆里,十个景点都在积极地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副院长陈璇说。
“品牌+”酝酿运河新篇章,扩大运河十景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充分运用文化遗产资源,突出优势资源,深化品牌效应,将运河十景塑造成苏州标志性品牌。吴门望亭充分运用稻作文化,策划一批稻香主题运河精品线路,打造运河稻香博物馆。作为烟雨江南诗意最盛之处,“枫桥夜泊”将持续做好“诗”的开发,打造“江南第一诗境”。
“数字+”赋能运河文化IP打造,缔造一批文旅融合新典范。“虎丘塔”将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转化与利用,对虎丘数字体验馆、“虎阜传奇”全息舞台剧进行提档升级,打造虎丘夜游新IP;“横塘驿站”加强VR、AR和AI等新技术的运用,依托人民南路及盘门路沿线特色文创产业园,做优大运河文化带数字文化产业,重现横塘驿站启用时繁华历史场景。
“精品+”以地方文化为根脉,推出更多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由苏州市歌舞剧院创排的大运河题材原创舞剧《运·河》,用跌宕叙事讲述运河边关于爱与生命的故事,展现了运河文明的千年辉煌。《运·河》自今年1月首演以来,已巡演23场。此外,吴门望亭的《稻香情》原创精品节目也在紧急筹备中,虎丘塔“虎阜传奇”全息舞台剧进行提档升级。
“服务+”围绕运河十景进一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让百姓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平望手抓“治污”“添绿”两篇文章,推动形成智慧治理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心打造沿河景观长廊,进一步提升运河绿色现代化航运示范段建设水平,优化运河通航环境;“横塘驿站”则通过对古驿站的修缮、保护开发,恢复古驿站、水码头等文化遗存,还原历史风貌,彰显传统特色。
苏州作为一个古今交融的城市,“运河十景”的打造,既梳理了文脉,又让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十景积极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借此扩大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城市美誉度迈向新高度。
前瞻:苏州如何绘出一张独一无二“新蓝图”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苏州“运河十景”在展开建设以来持续发力,各景点在上阶段的建设成果也获得一定认可。如何继续激活苏州“运河十景”的文化资源,让它们为苏州城市品牌持续注入新动能?业界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不仅要将十景蓝图一笔“绘到底”,还要绘出苏州特色、苏州样本。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秘书、东吴智库研究员周永博认为,围绕“运河十景”,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加快大运河沿线区域城乡空间更新,将大运河沿线区域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增长轴;二是通过完善大运河沿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休闲设施和体育设施,将大运河沿线区域打造成为开放的带状城市门户;三是通过进一步挖掘苏州大运河文化叙事,激活大运河存量文化资本,为苏州城市品牌注入新内涵。
“要实现这些目标,‘运河十景’建设可在思维上注入生活方式、注入舒适物体系、注入场景价值,通过文旅融合,结合不同区段的资源基质进行分类创建,同时构建好统一服务体系。”周永博说。
苏州“运河十景”建设中如何保持地方特色,转译好苏州文化的基因密码?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在运河十景的开发中,要统筹“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的功能定位,全力再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夜半钟声到客船”“宝带春风波漾轻”“七里山塘一水通,画船罗绮妒秋风”等生动画面,这些才是保持地方特色的苏州基因和密码。
为更好地挖掘运河文化,苏州成立了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设立6个研究中心,涉及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古城古镇等内容,依托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组成的专兼职专家学者队伍,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9月22日,苏州将举办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通过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互动联动、主题论坛、配套项目、成果发布等形式宣推苏州“运河十景”,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