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孔德薇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物阜民丰,自古被视为太平盛世的体现,然而,随着近代中国被西方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三座大山之下,列强、买办、地主不断掠夺人民的劳动成果,人民却只能在饥寒交迫下艰难求生。于是,无数的有志之士开始探寻其中的缘由,希望能够找到救国救民之道。
1907年,一个稚嫩的声音发出疑问:“为什么地主家总是有那么多吃的?”
父亲的答案是:那是人家命好!
母亲的答案却更震撼:地主家吃的,都是从穷人家搜刮去的。
母亲的答案更符合少年的所见所闻,于是,他开始不断思考“如何为穷人谋取正义和公道?”这位少年便是我们面前这件文物的主人——罗炳辉。
这双筷子由罗炳辉将军生前的警卫员薛明友捐赠,曾经陪伴罗将军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罗炳辉将军原本是滇军中的一名备补兵,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他军事天赋极高,一步一步升到营长,成为了滇军将领身边的红人。然而,对于追求“穷人”正义公道的罗炳辉来说,军阀们的做派越来越让他感到厌恶,于是,他在中国革命低潮的1929年,放弃大好前途,毅然发动起义,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成为了一名骁勇善战的无产阶级战士。
罗炳辉将军治军极严,却爱兵如子,爱民如父母,他常说:“人民是军队的母亲,军队要为母亲尽孝道”。战场上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怒目金刚”,到了战士和群众面前,立刻就变成了平易近人的“罗胖子”。皖南事变爆发后,身为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的罗将军,正是凭借着严格的军事训练、出色的群众工作以及其独创的“梅花桩战术”,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和顽固派的摩擦,在华中地区建立起了最为稳固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旧时代军阀部队出身的罗炳辉将军,深刻地知道军阀部队的陋习,军官骄奢淫逸,兵痞欺压良善,扰民有术,御敌无方,人民避之如虎豹。因此,他在注重战士军事政治素质培养的同时,对自己及家人也极其严苛。“热不张戴,冬不着棉”是将军的八字箴言,烈日下,战士没有戴草帽,自己绝不先戴,风雪中,战士没有穿棉衣,自己绝不先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使是冰天雪地,也仍然脚穿布袜,足踏草鞋。
1946年6月,就在罗炳辉将军病逝前不久,饱受病魔折磨的将军始终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儿,挣扎着写下了一封家书,信中全是对女儿的担忧和要求。家书中不断提到“挽救”和“教育”,其实,将军的女儿并没有犯多大的错误,只是因为生活习惯吃不惯粗粮,爱吃细粮,这让毕生为穷人最求正义公平的罗炳辉将军难以接受。将军的严厉家书透出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浩然正气,也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许。将军的女儿没有辜负这份期许,也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四十九年的短暂人生,三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从佃农的孩子,到信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指挥员,罗炳辉将军用他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