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茶香出山来,茶香深处是我乡
2020-04-22 09:2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磊 张希 王怀艳  
1
听新闻

黄龙岘用转型与蝶变,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故事。 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希摄

南京向西南40公里进入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黄龙岘茶文化村,茶香满坡、竹海起伏、溪水潺潺、空谷鸟鸣……黄龙岘村宛如一块温润的玉,让人忘却凡尘俗世,沉醉于人间四月。

这是个小村落,短短7年,就从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升级为“金陵茶文化旅游第一村”,并成功入围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榜单。黄龙岘用转型与蝶变,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故事。

茶村苏醒,重现千年古村风韵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村头悬挂的唐朝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很贴合这里的田园意境。

顺着村里的石板路拾阶而上,游客在茶缘阁品茶、去龟山十二景打卡、聆听娘娘坟的传说故事、重走千年古官道、在竹林氧吧SPA……体验自然、人文、古迹深度交融的乐趣。

相传黄龙岘的“缘起”,与小红彤山脚下的千年古官道相关。公元229年,孙权在南京(时为建邺)称帝那时起,黄龙岘便成了达官贵族狩猎的去处。又由于它是中华门通往皖南的必经之路,浙商、徽商在此歇脚,渐渐发展出驿栈,此后江浙、安徽的移民沿着官道到这里安家,村子有了雏形。

依托山水资源,黄龙岘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茶叶种植。但是茶叶却“困”在山沟里难出门,黄龙岘成了留守老人、儿童的贫困村。

变化,发生在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之后。江宁街道牌坊村党总支书记卢青说:“黄龙岘整治,前提是尊重村庄原有的生态肌理、环境优势和农业特色。路还是那条路、农舍还是那座农舍,原址改造。”

如今的黄龙岘既有颜值又载得动乡愁:修葺一新的农舍不失古风;村道随着雨污分流、杆管线下地等工程推进变得干净整洁;景点资源挖掘以“以最小的干预、最原生态”为原则,野生娃娃鱼重现水库,夏夜里萤火虫漫天飞舞。

茶园飘香,村民变老板古村焕发活力

村子变美,年轻的村民们陆续回来了。

黄红林家外墙上挂满写着“恩正”“干么事”等南京方言的竹匾,是村里知名网红打卡地。2014年,她辞去电子厂工作,回村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开农家乐。

“我家有20亩茶园,过去四处托关系茶叶都卖不上价。现在不一样了,坐在家里就有顾客上门,现炒现卖,好多是回头客,昨天一天卖了3000多元。现在喊我去城里生活我都不乐意。”黄红林言语中透露出满足。

今年以来,每周四固定举办的“茶乡夜话”活动上,大家围绕小包装茶话题热热闹闹讨论了七八期。最终,首批19位村民每人入股5000元,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岘里如愿茶”品牌。

这19位村民,年龄最大的六七十岁,最小的是“90后”,跨越年龄“代沟”,大家各自发挥所长,采购、包装、会计……各司其职,约定自负盈亏,年底分红。本月,首款产品“花愿茶”上市,由龙毫茶加上桂皮、山楂等七八种原料制成,每盒29元。

更有意思的是,本村人回来了,还有大批外地人来打工。黄龙岘茶厂厂长张德全说:“采茶季是游客踏青旺季,本村人忙不过来,‘候鸟式’采茶工已成为我们这儿的一大现象,高峰期有三四千外地采茶大姐来帮忙。”

卢青介绍,这些年社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积极开展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经营服务。村民们“不等不靠”,用双手打造梦想家园,村民变老板,人均收入实现了从“一万八”到“八万一”的转变。

茶水清透,涤荡古村美丽心灵

“书记,村里小市集的灯怎么白天还亮着?快叫人关一下。”说这话的是村里“青林”志愿者阮从林。老阮是位热心人,经营农家乐之余,常张罗村里事务。今年疫情期间,他更是义不容辞成为冲在一线的防疫志愿者。“村子好,村民日子才能过得好。”阮从林心里装着最朴素的愿望。在他的感召下,他正在上高中一年级的儿子阮琦也成了一名“青芽”志愿者。

据介绍,为了将志愿服务精神带进乡里,村里组织了“三青”志愿者服务队,由青芽(青少年)、青枝(大学生)、青林(村民)组成,让文明之光在乡村闪耀。

根据千百园环境环保团队不完全统计,黄龙岘植被、动物资源丰富,有仙女虾、食蚊鱼等21种动物昆虫,黄山栾树、鸢尾、凤眼蓝等54种植物。最近,村里正在修建通往山上小村落的生态步行道,将大自然变成生动的生态课堂。

为维护生态环境和美丽家园,黄龙岘村52户村民已自发签署了《环保公约》,努力向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衣物不乱晒、家禽不散养、违建不乱搭、经营不欺客“六个不”转变。

打麻将的人少了,村里开办的“岘里乡学院”里,学生越来越多。一批批村民们来学习茶文化、本村典故历史,研究农家乐、民宿的经营之道,甚至还像模像样学起了英语……“江宁金陵茶文化村”的乡村文明释放出新气象。

标签:黄龙;黄龙岘;村民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