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宿迁篇︱革命文物润人心 “宿”本追源思脊梁
2022-07-28 17:0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好革命文物、让人们铭记站起来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策划推出的“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遴选和推介活动正在进行。通过遴选“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若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让更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营造全民共同守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宿迁,不仅以历史悠久、西楚文脉闻名于世,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漫长的革命史上,许多革命先辈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洒下了革命的热血。我们党带领宿迁人民进行革命的曲折历程中,产生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

本次活动,宿迁市征集到宿迁市博物馆、宿北大战遗址公园、淮海抗日根据地陈列馆、泗洪县博物馆等5处场所共计5件革命文物,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往事。

大刀,是中国民族无畏拼搏的精神象征。92年前,农民郑立佑扛着一把一米多长的大刀,踊跃报名泗阳县成立的土地革命运动委员会,参加了当年的李口农民运动,在与恶霸地主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幸牺牲。血迹斑斑的大刀记录了旧社会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时刻警醒着我们:幸福来之不易,后人尤当珍惜。

“和亲人住在一起怎么会害怕呢!”在宿北,有一个特别的村庄,这里的村民代代依陵园而居。76年前,我山东和华中野战军集结宿北,打响了解放战争的辉煌一役—宿北大战。21岁的战士唐大胜向指导员递交了最后一笔党费后便转身奔向火线,危急关头,他抱着炸药奔向敌人的鹿寨,用自己的生命为队友开辟了冲锋的道路,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初心。

“你要是不肯收,我就给你扛去。”大爷一手托着肩上的门板,一手握着战士的手:“孩子,天冷,打仗不能冻坏身子!”衣衫褴褛的大妈,将一件棉袄披到了战士的身上。战士们不畏生死,勇猛冲锋;支前群众们无私奉献,战场奔忙,最终取得了歼敌一个整编师的辉煌战绩。如今,虽然硝烟散去,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那段军民鱼水情却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淮海抗日根据地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15个县级政权和480万人口。抗日战争期间,金陵女学生朱启杰弃学回乡,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旧挥笔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句子。成千上万的抗战英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于坚守中见忠诚,于拼搏中显担当的革命精神。

沭阳县钱集镇曾经是的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它是连接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地带。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金明、李一氓、刘震、刘瑞龙等革命先辈以张圩为中心,团结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指挥率领淮海抗日军民同日伪顽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地图放大镜、防毒面罩和土地雷彰显了将士们的勇气和智慧;数以万计的军鞋、军装、老棉被...更是无声传递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一纸拂晓,代表光明即将来临,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拂晓报》,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卓绝斗争。《拂晓报》在战争期间坚持出版,持续8年,共出版1159期,与骑兵团、文工团誉为新四军四师的三大宝,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殿堂,是激励全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重要引擎。

天地英雄气,春秋尚凛然。回望革命文物背后的奋斗历程,凝结着无数先烈的心血与奉献,他们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以铮铮硬骨挺起民族脊梁,以南征北战开创伟大胜利。每一处革命场所、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党在宿迁走过的苦难与辉煌,引领着我们追思过去,赓续英烈精神,更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勇毅笃行,共谱“一起向未来”的瑰丽篇章。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李苏珺 实习生廖欣航

标签:革命文物;文物;江苏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