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行㉑丨江苏:发挥公共文化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独特作用
2022-01-04 13:0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张浩宇 实习生何智康)近年来,江苏创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百姓享受“文化惠民”成果的同时,公共文化在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不负“文化江南,苏韵流芳”的美誉。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行历经多个城市,走访调研、记录了江苏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成果,看到了江苏在该领域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江苏模式”。

以“公共空间”为载体,拓宽文化服务阵地

“十三五”时期,江苏已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在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强、实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基础上,为满足新时期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江苏站在高起点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有没有”,而是不断拓宽文化服务阵地,将工作重心逐渐放在“美不美”与“好不好”上,打造高质量的文化氛围。

按省文旅厅规划,“十四五”期间每年扶持打造“颜值”和“气质”兼具的20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本地居民、外地游客都能真正拥有“才貌双全、主客共享”的“城市客厅”。建设过程中,在采取“因地制宜”原则的同时,不忘融入文化艺术内涵与奇思妙想,如南京市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改建时保留了原白云亭干货市场的整体建筑、墙体结构,二楼“最美坡道图书馆”便由货车进出通道改造而成,象征“书山有路勤为径”,现今已是广受青年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各地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多以“文化惠民”为重心,呈现“多元跨界”特点,集“公共阅读、休闲社交、党建学习、戏剧演出”等功能为一体,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因地域特色、建筑结构等因素,个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对外提供产品及服务时各有偏向。如常州市图书馆精心营造人文氛围,打造拥有多种功能属性的共享式学习空间,供群众“闲时读书饮茶、忙时伏案办公”;高邮市文化馆内设有高邮民歌传习所、名师工作室等特色场馆,定期开展艺术普及、书画展览,体现高邮文化特色。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有意识地推动公共文化走向多元共建、多方共享等模式体系建立,在政府事业单位牵头下,积极引导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场馆设施建设、产品服务提供与群众满意度调研等项目。常州市遥观镇秋白书苑,由常州市图书馆、遥观镇人民政府、光大环保能源、昕光文化四方共建,开馆数月以来已成功举办读书会、亲子活动、青少年夏令营等多类活动160余场,2020年7月8日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超过5万人次。

在江苏,建设公共文化空间不止是“方寸之间”的改建、修缮,更是以“空间美化、功能完善、服务升级、运营优化”为重心的全面提档,再依托历史文脉,赋予其人文内涵,让原本的“功能性场馆”,脱胎换骨为群众心目中的“精神家园”、建在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以“群众团队”为依托,活跃城乡文化氛围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群众若被剥离了应有职责,就会缺失参与感、获得感,最终导致公共文化的供给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基于此,江苏省文旅厅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基层公共文化供给中发挥作用,注重“引导”而非“全面包办”,致力于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全省培育不少于1000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等举措,让城乡公共文化氛围“活”起来。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江苏的文旅主管部门采取强化团队培育方法、提高科学化水平,各地市陆续建成激励群众文化团队进步发展的体系。如南京市每年组织开展“星级群众文化团队评比”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创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群众文化团队,完善的考核、奖励机制,促使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加入“为群众唱戏”的队伍。

有了制度保障,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如百花齐放般涌现。尤其是以中老年文艺爱好者组成的优秀品牌团队如雨后春笋出现。如南京晚霞情艺术团、镇江菊吟京剧社、扬州秋之韵艺术团、常州芬芳越剧团等,这些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的艺术团队都有着一个共性,即热心公益、甘于奉献、不计得失。担任晚霞情艺术团团长22年、85岁高龄的刘茂恒说:“企业要有企业文化,我们的艺术团也有文化内涵,就是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为社会弘扬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着对文艺事业的热爱与憧憬,正在逐步成为文化惠民的中坚力量。省会城市南京,因拥有南京艺术学院这座百年历史的高校而具备先天优势。大部分都出自该高校的文艺轻骑兵艺术团成员,年龄结构基本都在二三十岁,他们具备专业的艺术特长、丰富的舞台经验,创编的吉他弹唱《新区的月亮》、快板说唱《崛起的新主城》等节目,表演形式新颖、多元化,体现了南京江北新区地域特色。

此外,江苏各地市注重文艺志愿者团队的培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注册、管理、考评机制,让志愿者担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排头兵”,在社会各界发挥巨大的力量。如镇江市招募“文艺播种”志愿者,建立志愿辅导教师资源库,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乡镇,汇总基层群众608项文艺需求,以供文艺团队“送戏上门”,让“点餐式”服务替代“填鸭式”灌输,将丰盛的文化大餐送入寻常百姓家。

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为骨干,文艺志愿者为支撑,共同组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空间”,为更广大群众带去文化艺术的享受,江苏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与精神推动力。

以“公共文化”为抓手,助力社会综合治理

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包括“公共性、公益性”,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及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或是职责所在,或是为品牌形象、公益事业,形成的“非营利性合作网络”不仅可用于公共文化,还助力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抓手。

江苏各地的诸多公共文化空间既能提供图书借阅、餐饮小食等基础服务,还集成了快递收发、便民缴费、宽带办理等多项便民服务,甚至划分固定区域、选派专人,免费为带娃家长看孩子、帮上班儿女照顾父母,大大满足了辖区居民的各类生活需求,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帮助。如南京蒲公英书馆,与志愿者团队及相关单位建立联系、组建互助社团,与不同需求的人群保持常态化互动,江北新区的“蒲公英”图书馆,甚至提供“小朋友托管”等公益服务,为附近辖区居民提供人性化服务,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层面,基层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构建都少不了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石。镇江上党演艺俱乐部负责人丁六成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就是要跟麻将室、与烧香娘娘抢人。”为搭建“上党大舞台”这个“唱戏窝子”,丁六成积极争取政策扶持、甚至采取自身企业输血等方式,用文艺吸引本地居民观看、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

在南京的采访调研过程中,一位图书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可以让更多百姓拥有自主选择参与不同文化活动的权利,又可以通过打造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为百姓带来一场场高质量文化盛宴,将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送入群众心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助推了社会综合治理,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借助与基层公共文化站点合作,街道、社区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举办亲子阅读等活动,有助于拉近小区居民间的情感距离。南京市秦淮区文旅局牵头举办的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活动,如秦淮“四季歌”“游见秦淮”“岁时秦淮”“云端课堂”等,都有助于吸引本地居民参与社会的群体活动,打破现代“水泥森林”的“社交壁垒”,逐渐将社区空间变成“朋友圈”。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率,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以公共文化为抓手,构建基层自治自理的生态网络。

让公共文化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是细水长流的工作,文化本身“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使得这个过程最温和、最不易反弹,且效率持久、影响深远,能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标签:公共文化;团队;江苏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