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生的三次选择
2021-06-01 14: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讲述人:陈佳怡

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的故事要从一张老照片说起,这张照片就保存在我们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

照片上的女性身穿一袭雪白的坠地长裙、嘴角露出恬淡的笑容,一眼看去,便是江南女子特有的清秀模样。她,在自己最好的年龄,从事了最危险、最伟大的事业,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的青春年华,她就是抗日烈士朱凡。

朱凡,原名陆慧卿,祖籍浙江宁波,1919年出生于上海,1937年,日寇对上海展开疯狂轰炸,陆慧卿所在的学校也沦陷于炮火之中,面对年轻同学惨死,无辜平民身亡,她对自己人生做出了第一次选择——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9月,朱凡告别亲人,来到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参加江抗。1941年担任横泾区区委书记,后又调任辛莫区区委书记。

这年7月,日伪残酷的清乡斗争开始了。上级指示,在沙家浜地区抗日有生力量和外地民运干部暂时撤离,朱凡也在撤离名单之中。

是撤还是留,她选择了留。为避免口音上的破绽引起敌人的注意,她苦练常熟方言,很快就达到惟妙惟肖,再加上穿着打扮与本地农民一致,对做好工作就有了更好的便利条件。这是革命烈士朱凡的第二次选择,这次选择革命者朱凡立志投身革命,选择为革命事业奋斗而忘我的重要抉择。在去与留的条件中,留的危险更大,工作更艰苦,可见朱凡的革命意志的坚定。

7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朱凡告别她的房东胡妈妈。她要召集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部分同志布置反“清乡”工作的会议,并从上级发给她的两个月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买了一些食品。当她来到经常在那儿秘密召开会议的尼姑庵时,被刚从汽艇上下来的日本鬼子和叛徒汉奸发现了。

穷凶极恶的敌人对朱凡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始终无法到新四军和给养物资的情报。最后,黔驴技穷的日寇对偏体凌伤、奄奄一息的朱凡使出惨无人道的手段——用绳子一端绑住朱凡的一只脚,另一端系在汽艇上,在昆承湖中横冲直撞地拖行,直至她的鲜血染红湖面……后来,乡亲们在湖中搜寻了三天三夜,可是始终没有发现朱凡烈士的尸体,她的生命融化在了沙家浜密密层层的千顷芦荡之中,激励着每一个人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大义而奋战不止!

这就是朱凡烈士的第三次选择,在革命事业大义之前,她没有选择可耻的活着,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愿为革命献身。她的壮举保持了抗日战士大义凌然的民族气节,体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党旗下的铿锵誓言,为民族独立,为人民幸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也正是对沙家浜精神中“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最好的最好印证。

朱凡烈士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才是革命者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是青年人应该具有的奋斗精神,什么是民族大义和献身精神,什么是共产党员应的气节。无论是血火淬炼的战争岁月,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信念和精神,将永远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标签:沙家浜;选择;奋斗精神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