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科学创新 景区开放不搞“一刀切”
2020-03-13 09:41: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赵珊  
1
听新闻

全国景区逐步进入“防控型复工”阶段。3万多家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的龙头,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近日联合中国旅游研究院成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振兴合作机制,推进景区疫后的复苏振兴,关闭的景区开始按下“重启键”。

提振信心

据旅游行业分析,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全国景区收入损失巨大。面对沉重打击,景区没有失去信心。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会长、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会长姚军表示,景区已逐步开放或准备开放,坚持防疫和复工两手抓,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实现行业的重启、复苏和振兴。

疫情不仅造成景区停业,还对旅游市场、出游信心、出游方式等带来巨大冲击。游客出游意愿的恢复,将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恢复。旅游市场的恢复也需要较长过程。因此,重振游客和市场的信心是复工阶段的重点。

“虽然全国上下复工复产,由于旅游景区疫情防控的特殊性要求,即使景区开放了,市场的恢复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副会长、华侨城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刚表示。

在清明上河园董事长王爽看来,“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疫情面前,我们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心,现在把内功练好,相信文旅行业的朝阳会再次升起。”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德辉认为,疫情导致景区暂时关停,并不能否定景区所具有的坚韧和生命力。景区应坚信旅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没有变。

稳妥开放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一些景区陆续实现了复工开园。2月底,文化和旅游部下发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也提出了“严格管控、有序开放、因地制宜、科学复工”的建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周莉媛提醒说:“疫情防控仍是景区当前的首要任务,景区开放一定要符合各地防控要求,遵循有序受控的原则,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确保游客员工安全的前提下,依各景区的自身条件有序开园,不跟风,不搞一刀切。”

章德辉认为,旅游景区恢复开放要遵循规律。市场全面恢复一般在疫情解除两三个月后。景区全面恢复必须以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交通以及各类接待服务设施等产业链的全面恢复为前提。旅游景区之间不必争先恐后抢跑赛道。

当前景区复工急不得也缓不得。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说:“主动抢跑可能会弄巧成拙,风险防范不可心存侥幸。疫情过后的旅游,不是复苏,而是振兴。只有按照旅游市场新的追求和消费方式新的变化,谋求创新,这才是希望所在。”

云南省旅游景区协会会长葛宝荣分析:“有的景区天天盼开放,开放后又出现新烦恼,防护成本大,接待要求高,客人却没多少。因此,景区不要盲目开放。景区恰恰可利用这个时机思考,要想生存,就必须主动创新。”

“要逐步恢复经营,欲速则不达,不能急于求成,把基础做扎实,后面发展就会较快。在恢复期,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升品质、创新产品。”苏州高新旅游集团董事长顾俊发认为。

创新发展

疫情之后,游客再次走进景区,眼前会为之一亮吗?河北野三坡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树起告诉记者:“我们将防疫期变为‘闭关期’、修炼内功的‘最佳期’。适时转型是景区的唯一出路。目前,索道、停车场、门区、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五月份将以崭新面貌亮相。景区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AR/VR等新技术,转向智慧化管理模式。”

海昌海洋公园开启了云游览、云课堂,线上讲解海洋科普知识,线上线下互动,家庭儿童客群的反馈非常积极。海昌海洋公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王旭光说,现在海昌公园非门票收入已占到35%,游客的需求是可以创造的,未来潜力无限。

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院长雷海粟建议,根据旅游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特点,应将旅游景区纳入到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架构当中,特别强化在应急管理、公共救援救助方面的功能,并搭建旅游创新平台。

疫情之后,生活终将重归日常。旅游景区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多游客。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未来的景区应当是安全的、健康的和生态的。未来的景区必须让游客感到生活的温暖和服务的品质。未来的景区也应当是科技支撑和研发驱动的数字化空间。旅游景区必将走向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标签:景区;旅游景区;中国旅游
责编:徐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