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佘村古建筑门额上镌刻的楷书砖雕。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邓建鹰摄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王婕妤)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昨天上午,“南京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周”正式开幕,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出包括《南京文旅讲堂》、长江滨江岸线文物保护展示现场观摩、“城市记忆拾贝”——2019年南京出土文物精品展等20多项专题活动。
近年来,南京每年都开展文物修缮工程近30个,做了大量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建筑、红色文化遗产、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项目,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规划。
南京修缮过的文物建筑,焕发出了新的升级,南京鼓楼、马林医院旧址、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更是晋升为第八批国保单位。
从重维修到重日常维护,这也是南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又一转变。“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进行更多的干预。
通过维护与保养,这些“瑰宝”再次走入百姓生活。省级文保单位秦淮民居群棋峰试馆曾经是朱氏家族的子弟来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时居住,修缮完成后保留了文物历史功能和科举文化基因,成为文旅融合代表品牌、网红打卡酒店;位于江宁的市文保单位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经过修缮已成为江宁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在活态传承方面,南京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非遗模式:出台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加强非遗分类保护,开展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探索实践非遗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校园建设,加大培育和传承力度,不断推动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和振兴。
于是,曾经一度大隐隐于市的非遗“宝贝”,逐渐走出深闺,走入城市烟火之中。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29家(次)单位的店铺成功入驻“天猫”“淘宝”等6家电商平台,1000多件非遗产品参与平台销售;殷巷石锁赛力参加非遗云展览,让大众体验到非遗体育项目的乐趣;曾经濒临消失的省级非遗项目南京评话更凭借“南京母语大赛”“秦淮故事讲述大赛”等活动,走进百姓生活,俘获大批粉丝。
在南京,每一次考古发掘都能成为热点,时下流行的一些阅读行走活动,甚至也与考古项目相结合,让市民不仅在考古完成后了解项目成果,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验考古者的辛苦与乐趣。
去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全市城市建设考古任务,新发掘出并保护了多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为古都南京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此次首次在线上开展的“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就让大众再一次近距离体验考古、了解文物。
西街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有可能让南京城的建城史提前近500年;江宁镇旧城改造中一批汉墓的考古发掘,还原出了2000年前南京首次建都前的人口分布与生活风俗;石门坎古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展开了千年前南京城的繁花似锦画卷……
融入生活、走进烟火的这些南京“宝贝”们,成为美丽古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