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梅源 蒋丽)水墨江南,古诗古韵。9月27日上午,“江南文化同里行”专家媒体采风活动座谈会在同里举行。
专家学者们通过多角度创新思维和丰富多样的实践分享,共同探讨了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话题,为同里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创新发展动力。
标准化全域旅游建设体系
“同里文化有古文化、水文化、夜文化和食文化。”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根耀认为,标准化全域旅游建设体系的打造离不开品牌的打造、项目的升级、夜游的完善以及创意的前瞻。“同里古镇旅游规划思路清晰;现有古建筑保护开发合理;旅游景点动线安排,包括水陆游安排井然有序;夜游项目声光电效果俱佳。”南京邮电大学教授蔡建淮说道。
“同里文化潜质深厚,换道发力领跑业态升级。”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孙洪刚表示,同里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建设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服务系统、标识系统、游览系统和管理系统,景区标准化建设对古镇文化开发和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文化引领产业化、以旅游聚拢人气,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许朗抛出观点,推进标准化是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古镇、水乡、农村的联动发展,全域推动风貌提升。只有走生态平衡的路,形成与城市不一样的环境意象,让人们能够在古镇呼吸、养心、记忆乡愁,古镇才有存在的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
“这是一个真实的江南水乡古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卢爱华副教授认为,水生态是同里“最大”的文化。古镇原住民生活其间,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生活场景随处可见,文化的原真性得以留存,让追寻梦里江南的游客的情感能找到寄托之处。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同里古镇引领了“生活着的古镇”发展模式,还原了建筑本来面貌。丽则女学在百年菁菁校园中,运用纯正工法修旧如旧,再现校园风情的同时,继承其寻道图强、精进创新的文化意境。
文化传承有序、产业发展有基础,形成了可以供域内其他古镇开发利用的同里模式。同里古镇内的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脉络。
随着即将申报成功的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同里的全域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实现文化游、水上游、生态游、休闲游‘四轮驱动’,需要激发原住民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完善提升公共生活水准,根植新时代文化艺术。”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许朗认为。
同时,景区的主题创意就是要把与之相关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来,许朗认为可以采用以“演、展、赏、采、尝”等多种形式吸引游客,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通过挖掘、传承、创意、创新,巧妙地将各个文化融合为一系列景观标志和景观产品,留住更多游客。
创新古镇开发的同里模式
第一代猎奇式、饥渴式的旅游正在消逝。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赵中华认为,客源市场特点的变化,微旅行、微度假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动态,可进一步研究Z世代人群的消费特点,推出如实景"剧本杀"产品,让游客玩起来、留下来,增强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活化古镇生活,增强古镇的吸引力。
在疫情常态化管控的形势下,利用古镇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内的区位优势,探索示范区的制度创新,吸引江浙沪三地的游客,形成区域联动、模式创新,引领区域文旅产业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水乡古镇水路相通、文脉相连,地域文化辨识度趋于一致,换道领跑的产业“思路”怎么找?赵中华建议,将“生活化”场景融入到每一个在同里生活工作的人,做到户户都是体验景点、人人都是形象大使,在古镇的场景化和生活化中突出个性。
走过历史的风雨沧桑,古镇人既懂得隐于山水之间,又力行借助文化的力量不断进取。同里镇党委委员董爱斌表示,同里镇今后将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全力打造最文化的同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最生态的同里;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全力打造最宜居的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