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级院团的“梨园守望”
2021-11-12 11:19: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收获昨天的播种。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涟水淮剧团荣获“全国文化旅游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剧团,《哎呦,我的憨哥哥》获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村里来了花喜鹊》获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一只袖章》代表淮安市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地方小戏大赛荣登金奖榜首。一连串的荣誉,在梨园的花圃里灿然绽放。

曾几何时,“穷”这个字,是涟水淮剧团刻在骨子里的记忆。20多年前,我刚踏进剧团大门,心头一紧。当时的涟水淮剧团仅有一些平房,里面坑坑洼洼,排练场就像杂乱无章的仓库。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开始。

上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电视、流行音乐大规模涌进,淮剧受到了巨大冲击。每次开场,演员们注视着台下,映入眼帘的是观众越来越少。有时候,容纳几百人的场子里,仅有几个老头老太太,观众还没有演员的一半。那时,我已与同在剧团工作的妻子结婚。为了养家糊口,我做过很多兼职,卖菜、装窗帘,逢到人家做喜事时,我们夫妻二人就去“客串”捧场,一个人能赚50块钱。1997年,我的儿子出生,10块钱就能撑起一家三口一个星期的生活。像我们这样的剧团不在少数,因为在那时,每人每月只能领到100块钱生活费,有的人甚至靠借贷度日。即便如此,涟水淮剧人还是死心塌地地守着淮剧这一方田园,去盐城、泰州一带乡村演出,睡的是地铺,盖的是稻草,演职员自己轮流做饭,连煤气都要自带。因为为群众多演戏、演好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让淮剧艺术永远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和执着追求。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办公场地到处搬迁,没有排练场,演员行当不全,服装道具没钱置办,剧目创作陷入“停摆”,老演老戏,老戏老演,生活的艰辛,艺术的迷茫,一时不知路在何方。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话语,点亮了涟水淮剧人迷茫的心扉。从乡村走来,写百姓事,演群众戏,脚沾泥土,歌唱时代,是弘扬淮剧艺术的现实选择和当代之道。可是,搞新戏,从来没有做过,剧团人心里没有底,更没有把握。但全团上下认准一个理:不搞新戏,死路一条;搞新戏,很可能不是一条死路。从不服输的涟水淮剧人,就是冲着这一丁点儿可能性,硬着头皮,狠狠赌了一把。

然而,搞新戏,剧本和钱可是个硬门槛。2009年,全团上下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大胆推出一项“壮举”,全团停发3个月工资,团长出3万,班子其他成员出2万,中层干部每人出1万,七拼八凑,集资了60多万元。揣着这笔掏遍全团口袋的“救命钱”,我们去拜访了盐城著名编剧袁连成,再三倾诉剧团的初衷,三番五次表达“这部戏只能成功,不可失败”的渴求。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带着泥土气息的《鸡村蛋事》,犹如一匹“黑马”,在江苏省第六届淮剧节、戏剧节上相继爆出“冷门”,一路过关斩将,荣获30项大奖。许多同行投来惊讶而赞许的目光:“小药铺卖出了大人参。”

2017年,第二部现代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又震撼登场,创新讲述了一个“吃亏是福”的留守村官的故事,被誉为“村官戏的又一次突破”。我们也因此更加信心十足:“演好农民戏,不但农民爱看,城里人也感到新鲜。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创新是戏剧的生命。热爱且熟悉农村的编剧袁连成更多思考的是“村官”的变迁,几个月下来,他把涟水的每一个贫困村跑了个遍,终于挖掘到一位“扶贫村官”的鲜活故事,260多个村庄的深入采访,20多次的剧本修改,无数次邀请专家“问诊把脉”,剧本每完成一稿,都要“让群众说像不像”“村干部说真不真”。2019年,《村里来了花喜鹊》如约而至,一出生动的文化扶贫故事再次呈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人民是艺术最宝贵的源泉。

几经历练,几经风雨。“村官三部曲”,从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官再到扶贫村官,剧中主角,不是英雄模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党员干部。正是这些凡人善举,在守望着中国最广阔、最基层的村庄,把这片土地装扮得更加美丽。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许多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没有豪言壮语,却默默无闻地冲在防疫第一线。在苏北水乡螺螺村,有一个叫王补丁的普通党员,作为村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副组长,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冷面讲原则”“贴钱暖村邻”,如何“释疑帮冤家”“送儿去出征”,组成普通党员的最美拼图。由此诞生了淮剧新作《哎呦,我的憨哥哥》,领衔唱起“党员三部曲”的新淮剧。

艺术精湛,是时间的积淀、生活的积累、内心的升华、匠心的精雕。菜场里,我们观察买菜的市民;公交车上,我们与乘客侃市井万象;排练场,我们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连续40多天不休息,一招一式,一唱一词,认真揣摩;下乡演出,我们与党员群众,话家长里短,谈酸甜苦辣。每一时,我们都是角色,每一处,都是我们的舞台,背剧本、念台词、想角色。“党员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哎呦,我的憨哥哥》的诞生,实现从技术层面到艺术层面的完美转型,印证了涟水淮剧人的匠心和初心。

涟水淮剧团送戏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每年演出近200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演员王春华为一个“抢背”,伤了脚骨,演出时,他拖着一只穿拖鞋的伤脚毅然走上舞台;老演员张献忠,每天坚守排练场,脚肿得像馒头,鞋子都脱不下来,还自嘲自己的脚很“卡通”;女演员许晴外出参演,一进住所就大门不出,保护嗓子、养护多年沉积的伤痛,因为小剧团没有替补演员,作为主演不能出现任何意外……戏比天大,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剧团里,每一个人,不仅是演职员,而且是勤杂工,拆台装台自己干。做饭的厨师、开车的司机,都由演员兼任,与其说是勤俭节约,倒不如说是涟水淮剧人对家当的呵护和舞台艺术的敬畏与热爱。一个个“小我”走向“大我”,汇聚起“团”的力量,撑起这个和谐的大家庭。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国家对传统戏曲加大扶持力度,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陆续出台艺术基金、精品剧目扶持等各项政策。《村里来了花喜鹊》获江苏省文旅厅精品剧目200万元扶持基金,同时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计划,继《留守村长留守鹅》之后,涟水淮剧团作为全省唯一基层院团,《村里来了花喜鹊》作为唯一入选剧目赴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一座座奖杯,一张张证书,凝练成淮剧“涟水现象”的高光时刻,让涟水淮剧艺术从高原攀向新的高峰。曾经的涟水淮剧团,职工没有房补、绩效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现在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还有9名演职员工获得副高以上职称,10名代培学生正在扬州艺校学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涟水淮剧团将踩着“村官三部曲”的奋进鼓点,和着“党员三部曲”首部作品——《哎呦,我的憨哥哥》的优美旋律,耕耘梨园,收获未来。

标签:淮剧;涟水;村官
责编:徐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