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期间,江苏355家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总数超700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小桥与流水、长江和运河,水韵江苏给游客带去人文气息浓郁的印象。要想领略江苏之美,众多“打开方式”中,探访博物馆渐成首选。
在江苏,更有一场获评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博物知旅”,它以博物馆为内核,诉说美的人文、演活千年历史,让文化新意持续绽放。
这是一场以“知”促“行”的旅程——跨越博物馆物理空间的边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是一次以“文”促“旅”的探索——借“文博热”滋养新消费的发展土壤,激励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这是一次以“创”促“新”的尝试——让“博物馆+”释放更多可能,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以文化人,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文化积淀丰厚的地方,时间雕琢底蕴,其内涵最先由博物馆发扬开来。江苏“家底”殷实,博物馆之“博”名副其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苏博物馆力求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历史在当下灵动鲜活。
该如何“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宝贵文物?“博物知旅”探索出了一系列有益答案。
活动举办之际,江苏博物馆满目生机。各地博物馆挖掘每座城市独特的文博资源,或打造精心巧构的精品展览,或设计面向大众的研学课程,既“活化”文物,又“流动”文化。
在徐州,徐州博物馆策划《汉风华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展》,展出经漫长修复工作而再现神采的陶俑,邀观众欣赏稀世彩俑舞动的身姿;在南通,南通博物苑上线“京韵润心”研学系列课程,以“展教结合”形式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带领公众在京剧脸谱的勾勒笔画间体会传统曲艺的魅力;在盐城,“盐引疑云2——疾风劲草”沉浸式探秘游活动在盐城市博物馆一经升级亮相,就吸引不少青少年专程赶来体验。观察、推理、解谜,青少年们“穿越”宋代当起探案主角,探索地方历史、解锁文博互动新玩法……
从“七彩的夏日”到“缤纷的冬日”,“博物知旅”借助馆校资源,促进二者联手打造双师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万师生身边。还有,“博物知旅·强国主播团”走进博物馆评选活动开展期间,近百位讲解员围绕馆藏文物及江苏人文历史经典题材精心创作,带领观众“抵达”每一件器物背后的精神领地,由表及里探寻博物馆藏品的奥秘。
“博·览、博·学、博·雅、博·韵”四大系列千余项特色活动陆续开展,精彩接踵而至,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思想跨越博物馆边界,不断引发共振、收获回响。
焕新印记,文旅融合涌现鲜活实践
姑苏东北街,夜游雅事颇有韵味。“拙政问雅”勾连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文物与园林景物相映,一眼千年。
因一座馆赴一座城,越来越不鲜见。博物馆的有限空间蕴藏一座城市、一段历史的根与魂,而脚步挪移到馆外,在文化遗存现场感受历史气息,文化之旅拓宽到更大的天地。
“博物知旅”活动推进,涌现出不少博物馆以文促旅的鲜活实践。苏州2023年的“博物知旅”十大主题线路中,姑苏、太仓、吴中等地量身定制涵盖博物馆的游览,串联起古镇、老街和风景。循着线路,碑刻博物馆内“先忧后乐”的古训似乎言犹在耳,下一站便可到沧浪亭、柴园里深度体验“清风明月无价”的园林雅趣。这些路线,早已有大量游客寻迹,并广受好评。现在,越来越多游客将逛馆看展列入行程,博物馆自然而然成为了探索城市的一扇“窗”。
再看其他城市,南通博物苑推出“追梦先贤游”研学线路,带领游客学习张謇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动运河两岸同唱“双城记”,邀观众领略扬州、镇江的古城岁月;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请民众聆听《歌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回望中体悟历史厚度……馆内有看头,馆外有奔头,馆与城共同延展地域文脉,城市印记焕然一新。
随着“博物知旅”活动的深入,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博物馆和游客之间“供需衔接”变得更为流畅。随之而来的,还有公众声量的扩大。“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馆足迹”征集活动开展不久便收获了来自全国游客的积极参与。这一活动,不光鼓励公众在逛馆中记录见闻,也吸引更多游客深刻感受“水韵江苏”美的人文,成为探馆“达人”。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博物馆推广项目不断涌现的同时,其旅游首位度也得到提升。2023年,“博物知旅”纳入“水韵江苏”文旅消费推广季,文旅深度融合展露出更丰富的体验场景和消费项目。
创新驱动,开辟“博物+”新境界
收藏昨天、记录今天,也昭示明天,博物馆是见证城市生长的文化记录,更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文化力量。在“博物知旅”活动的推动下,江苏各博物馆着力以跨界、鼎新、技术赋能等方式,推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现代服务业等跨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不断扩大文旅融合的价值辐射。
漫步在“运河街肆印象”的街道,仰望“天空”的LED屏,目之所及皆是江南的时空变幻;在“云上博物”各数字展厅间穿梭逛展,使用不同手势与虚拟人动画同步;打破时间在空间中的限制,以多模态形式演绎二十四节气下的苏州生活美学……更多厚文精工的“博物馆+”项目精准供给,在展览、活动、服务等方面持续升级,彰显公共文化服务“江苏特色”。
强化数字科技赋能,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创造沉浸式体验,是江苏博物馆持续火热的“秘籍”。透过众馆可见:“信仰的力量”“玉润中华”等一批精品展览创新推出,“云上博物”“运河迷踪”“折叠黄泗浦”等文物科技创新应用新场景积极拓展,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江苏多家博物馆正在打破传统方式,通过富有创意、各具特色的展陈方式拉近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让大家收获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
做精文物保护、阐释与传播,给公众带来常看常新、常听常新的鲜活体验,已然成为全省文博场馆的共同遵循。如今,更多“博物馆+”融合项目陆续面世,人们在“穿越古今”中感受文博数字化的叠加与生长。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仲曦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