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博物知旅” 抵达“诗和远方”
2024-05-22 16:03:00  
1
听新闻

博物风华,采撷万象。水韵流转的江苏,人与情交织千年。

江苏,有355座备案博物馆星罗棋布,深深融在江苏地域气质之中的风流文脉,经由数百座博物馆砌成一扇扇“窗口”,邀游客共觞。百馆各展芳菲,引得江苏文旅“圈粉”无数。2023年,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举办的“博物知旅”系列活动第二季,通过乐享博览、体验博学、记录博文、共享博韵系列活动,带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到江苏赴一场“博物馆之约”,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旅游大会上入选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江苏博物馆蕴藏了深厚隽永的文明江河,它们走近大众、化育人文,并协力文旅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以文化人,博物馆底色意蕴流芳

江苏博物馆林立,南北风格迥异但又是共生共荣而绚丽多姿。藏品43万件之多的南京博物院,以跨年特展“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为始,“归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展览为终,为观众奉上一个又一个文化“大餐”;开馆即“顶流”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借来各地博物馆的文物作呈现,将千里运河移至咫尺,让观众感知两岸烟火中的人间滋味……

壁为纸、石为绘,“信笔作之”的片石假山在月色下倒影流动,忽明忽暗间参差着人影憧憧。去年仲夏,夜游苏州博物馆成为一时风尚,游客源源不绝。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翻阅来苏游客的社交账号,他们在苏州博物馆留下的足迹颇为丰富。近距离观摩文物细节,于凝望中回溯吴地历史,已然成为人们了解苏州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样的情形,江苏比目皆是。过去一年,人们从五湖四海涌来,不约而同地将博物馆纳入“必去清单”。一组数据便足以证明:2023年,江苏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总数超1.12亿人次,其中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分别接待观众超500万、420万人次。这些数字,均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单当中,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入围前10名,江苏共12家博物馆上榜。

如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水涨船高”,博物馆间蕴藏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正逐步得到挖掘和利用。从三星堆到大汶口,“南博讲坛”邀来全国知名考古遗址的专家,共探中华文明的源流,获无数观众好评。讲坛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小小南博蓝”加入志愿讲解服务队伍中,坚定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博物知旅·强国主播团”走进博物馆评选活动期间,讲解员带领观众抵达每一件器物背后的精神领土,由表及里探寻博物馆藏品的奥秘。

博物“知”城,在江苏即是如此。可见,江苏博物馆不仅担起学校“第二课堂”的责任,更是成为社会公众终身教育的场所,为人们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江苏博物馆在新潮中不断发展,润物细无声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文促旅,城市人文与经济“翩跹双舞”

从采下种荚,到封装盖上时间的戳印,苏州博物馆打造的文创——“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让来自江南、取意吴门的文脉“种子”因此远传。由种子的创意发散开去,苏州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徐州博物馆等博物馆纷纷立足馆藏文物元素的创意转化和设计表达,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生命力的特色产品。

曾经在大众印象中略显高冷的博物馆,和“夜游”“文创”“盲盒”等新潮词语勾连了在一起。以多样形式频频“出圈”的博物馆,也将“了解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的观念带动成为一种消费新趋势。

面对火爆的文博市场,江苏博物馆迎头抓住“流量密码”,积蓄着强劲动能。“博物知旅”活动季推出博·览、博·学、博·雅、博·韵四大系列1200余项特色活动,有力带动博物馆游、研学游的热度提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动运河两岸,牵手同唱“双城记”,带观众在研学游活动中看扬州、镇江的古城岁月。

这样的场景,在江苏已不鲜见。火热的文旅市场背后,涌动着全省博物馆人促进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各馆着力培育博物馆旅游、非遗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业态,同时以跨界、鼎新、技术赋能等方式,推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现代服务业等跨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不断扩大文旅融合的价值辐射。

内涵丰厚的人文气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化学反应”还不止于此。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或将增长至2万亿元以上。人文与经济为城市发展“插上双翼”,是对城市品格一以贯之的深度滋养。这份滋养,将反哺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并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实景图镶嵌文旅“美丽拼图”。在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等方面,人文与经济“翩跹双舞”的舞台还大有可为。

双向奔赴,打开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根基。当下,面对生活在“数字时代”的观众,无论是展览形式、宣传手段还是在公共教育活动的方式上,江苏多家博物馆正在打破传统,创新输出文化知识的“表达方式”。

如何为老百姓“烹制”更高质量的“文化大餐”?江苏博物馆以科技赋能,探索出一系列新的尝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游客踏入如太空舱般的立体装置,在屏幕前生成属于自己的虚拟形象,便可即刻探索“报恩圣境”元宇宙的奇妙世界。穿过琉璃拱门,不远处的宝塔熠熠生辉,“一眼千年”化作现实。这一名为全真互联元宇宙的体验空间,为游客带去无边界的想象空间,亦以趣味小游戏和情景互动增进对文物的多面认识。

转动科技的“魔方”,文物在大众眼前更鲜活了起来。打开连云港市博物馆“连博藏珍·3D云展厅”,坐在家中就能观摩文物清晰延展的刻度线条;漫步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街肆印象”的街道,目之所及皆是时空变幻……新技术的加持下,古时遥远的生活场景跃然眼前,人们在新奇体验中感受文博数字化的叠加与生长。

当硬核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碰撞,沉睡的藏品不再局限于一方展柜,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潜力由此唤醒。如今,更多厚文精工的“博物馆+”项目精准供给,寓教于乐,在展览、活动、服务等方面持续升级,不仅不断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江苏特色”,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美丽邂逅、交相辉映。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仲曦 童棹凡

标签:
责编:童棹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