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淮安篇︱传承红色基因 擦亮伟人故里红色名片
2022-07-18 08:5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泽文  
1
听新闻

编者按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好革命文物、让人们铭记站起来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策划推出的“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网络投票正式启动。通过遴选“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若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让更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营造全民共同守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既有“运河之都”的美誉,更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这座兼具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城市,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本次活动,淮安市征集到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管理处等4处场所共计5件革命文物。

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褪色的红色门帘折成几折,牵出一段尘封的历史。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移驻黄花塘,当地大户周家辟出田地盖了十多间草房作为新四军卫生部。同年10月,陈毅得知周家儿子周培全结婚,便和夫人商议将一幅色彩喜庆的大红门帘作为贺礼相赠。后来的多年,周家多次为新四军提供保护,这块大红门帘也一直被全家人珍藏。大红门帘既见证了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更是军民鱼水情深最好的诠释。

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钤印”“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印”“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行政专员公署印”大印整齐摆放在展柜中。这三枚深埋地下40多年的印章,亲历了1946年7月前后苏皖边区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北撤的历史事件,体现了苏北人民拼死护印的顽强不屈,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周恩来旅欧时确定了将共产主义作为终身信仰。在周恩来纪念馆中,一座欧洲农妇造型的精致小银人,无声诉说着革命信仰与革命爱情交融的美好故事。上世纪20年代,旅欧时期的周恩来送给邓颖超这个小银人,一直被她珍藏在身边。这座小银人,见证了周邓二人在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革命情谊,也见证了周恩来旅欧的峥嵘岁月。

故土难离,身高千尺难忘根。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他曾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没有不爱自己家乡的。”自12岁离乡求学后,他再也没能回过故乡,可深埋心底的桑梓情从未消退。在周恩来故居,他曾打过水的水井、劳作过的菜园、种植的榆树,都一一还原了伟人曾在此生活过的点点滴滴。虽多年未回乡,但周总理却把对家乡的爱化为“为人民服务”这一更为崇高的理念。周恩来对家乡的严中有爱,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责任与担当。

岁月不居,这些革命文物和场所却历久弥新,像磁铁一般吸引着观众走近那段峥嵘岁月,穿越时空,与人们对话,给予新时代的我们愈加深刻的教育和省思。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从楚州的历史深处走来,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接过奋斗的接力棒……革命文物不灭的红色信仰之光,恒久闪耀。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在淮安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更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勇向前,牢记初心和使命,在奋斗中创造美好未来。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

标签:革命文物;周恩来;文物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