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扬州篇︱红色文化厚重深邃 革命文物勾勒广陵“基因”
2022-07-21 18:51: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好革命文物、让人们铭记站起来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策划推出的“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网络投票正式启动。通过遴选“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若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让更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营造全民共同守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大运河畔的扬州城,有着千年的繁华富庶,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我们党在扬州的奋斗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

本次活动,扬州市征集到扬州博物馆、宝应博物馆、高邮市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等5处场所共计14件革命文物,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我们的炮不打则已,一打就是个厉害的。我们要守敌人就休想迈一步,我们要攻敌人也休想挡得住。我要向祖国人民表示决心,不把朝鲜全解放绝不回国!”扬州博物馆内,抗美援朝烈士高峰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从1951-1953年,高峰给家人留下数封信件,其中不乏最新战况,也有对家人的关怀和思念之情。泛黄的纸张、清晰的笔墨,印刻出一名战士的家国情怀,更折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1945年,吴运铎担任“新四军华中军械处第一总厂”厂长。在坚持苏中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带着兵工战士,在当地群众家化整为零组织生产。没有生产弹药所需的原材料,老百姓自愿捐献家里的铁锅锄头犁耙,弹药被源源不断制造出来运往前线。在黄桥攻坚、解放兴化和解放东台的战斗中,苏中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发挥了巨大威力。宝应博物馆的这只五角星石臼馆藏,就是当年用来碾碎制作火药的器具,它承载着宝应抗战时期的一段红色记忆,也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了抗日军民的鱼水深情。

1944年底至1945年初,以粟裕为社长、林淡秋为总编辑的苏中报社迁移到三面环水、地理位置隐蔽的射阳湖鲁家大桥西边。抗战烽火里,这排小楼彻夜灯火通明,脚踏式圆盘印刷机工作的声音不绝于耳,报社员工们夜以继日编辑赶稿、排版印刷,再由交通员秘密运出报纸,源源不断向根据地军民传递抗战消息、各行各业发展生产的最新情况及同抗水灾、共保生产的重要讯息,更带来了我军胜利、日寇败亡的特大喜讯。据统计,《苏中报》在射阳湖一年期间就发行了101期,每期总发行份数为6000份。苏中报社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苏中地区开展抗战斗争的光辉历程,也蕴含着苏中儿女英勇战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共产党万岁!”1928年6月28日,泰州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沈毅光荣牺牲,年仅28岁。宝应博物馆里一方红色的寿山石印章,是沈毅生前遗物。印面以阴刻技法拱出一个小岛,岛中心刻有“沈毅”大字,呈现出在惊涛骇浪中刚毅奋进和印章主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与不屈意志。透过这枚厚重印章,让参观者共情,用心感受他救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国家三级文物——宝应籍烈士王石先的遗物相片中,烈士身着新四军军服,两眼炯炯目视前方。旁边的军绿色薄棉被单,边角已磨损发白,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1947年3月6日,王石先在抵制还乡团复田倒租的工作过程中,一不敌多,搏战至最后一刻。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生前是一名地下交通员、支前英雄、游击队员,为了践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终生。

宝应射阳湖戴堡村的同善庵,曾是新四军苏中榴弹厂旧址(1944-1945)。1944年春,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迁入此处。芦荡环绕、四面环水、旱路不通,日寇难以进入。环境艰苦,原材料短缺,生产过程中时有爆炸情况发生。两年多时间里,苏中榴弹厂在新四军的领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榴弹生产任务,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只陈旧不堪的小木箱因使用频繁,暗红色的油漆几乎磨损殆尽。一旁生锈的煤油灯,看上去也年代已久。它们的主人柏玉春18岁参加革命,先负责地方税务工作,后调入扬州行政公署任扬州支库办事员。彼时扬州尚未解放,他带着小木箱、煤油灯穿梭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田间地头,在敌人眼皮下一次次完成了粮食征收任务。后方征粮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苏中区解放事业得到稳固的后勤保障,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与敌斗智斗勇的路上,乔装打扮是常用方法。闵鉴青烈士任陶林区委书记时,常假扮成卖货郎模样进出封锁区,暗中搜集情报。高一米多的木质货郎担,就是他的乔装“利器”。这根货郎担,仿佛让人眼前浮现出乔装打扮的闵鉴青,打着拨浪鼓,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搜集情报的情景。

宝应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承载着周恩来儿时与嗣母陈氏相处的一点一滴。周恩来从出生六个月起,跟随嗣母陈氏生活了整整九年,陈氏对幼小恩来的精心养育和良好启蒙教育,给周恩来内心播下了“读书爱国”的种子。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后曾动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在这里,表哥陈式周对年少的周恩来传授新知识,灌输新思想,对周恩来走上进步、追求真理以及后来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宝应博物馆藏有这样一枚纸币,票面印刷简单,纸质粗糙。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内全面实行金融统治和金融垄断。1941年,陈毅和刘少奇根据中央指示,在南方根据地组织成立江淮银行和江淮印钞厂。江淮印钞厂开始大量生产“抗币”。一张张“华中币”从宝应发行到苏中大地,通过流通,从敌占区抢救了大量的战争物资,粉碎了日寇企图扰乱中国经济市场的野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苏中地区留下了一段没有硝烟的抗日佳话。

岁月不居,这些革命文物却历久弥新,像磁铁一般吸引着观众走近那段峥嵘岁月,穿越时空,与人们对话,给予新时代的我们愈加深刻的教育和省思。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从大运河畔到射阳湖边,革命文物见证了烈士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不屈的信仰,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带着不灭的红色信仰之光,恒久闪耀。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在广陵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更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勇向前,牢记初心和使命,在奋斗中创造美好未来。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

标签:革命文物;苏中;宝应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