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心中的水韵江苏|百里笼烟无俗态
2021-12-31 09:51:00  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王彬彬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20世纪90年代初,参加江苏省作家协会组织的一次活动,坐着游船游了洪泽湖。是横穿还是纵贯,现在不记得了。只记得,船在水上航行了一个多小时。还在湖上的一座山边下船,游了这个湖中岛。岛上有居民,房屋坐落有致,且新旧也一致,一看就知道建造于同一时候。这颇不像传统中国的村庄。一问,才知这些房屋是政府为安置本来长年生活在水上的人民而建造的。我这才知道,洪泽湖上本有一类终身生活在水上的人,他们在岸上没有房舍,没有陆上的家,船就是他们的家。而现在,政府则有计划地把他们移迁上岸,让他们定居在陆地上。

原来还有一类人以船为家,终生生活在水上,这一事实令我大为好奇。我原以为,即便是祖祖辈辈打鱼为生者,在岸上也总有个家的。他们可以连续多日生活、劳作在船上,但决不可能从不上岸。在船上繁衍后代,在船上教养子女,在船上走亲访友……这一切该如何进行呢?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而国家统计人口时,如何将这些在水上漂移不定的人变成统计数字呢?

那次游洪泽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数十年间,游了许多的山,玩了许多的水,大多迅速忘却,或各次记忆模糊成一片,但对洪泽湖的记忆却一直很清晰。在洪泽湖上知道还有一类终身以船为家者并为此而惊讶,是一种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洪泽湖本身的野性、野趣,也是让我不能忘怀的原因之一种。此后常常想起洪泽湖。此后常常想念洪泽湖。有时有明确的触因,有时则毫无来由。有段时间,我读了些关于林则徐当初在广东禁烟和抗英的资料,没想到却在这过程中又想起了洪泽湖。林则徐到广东厉行禁烟后,给道光皇帝上过一封奏折,说“粤洋渔船蛋艇之多,几不可数计”。这些“蛋艇”与英国鸦片贩子的船暗中接触。英国鸦片贩子的大船停泊在远海上,不敢靠近广东海岸,生活用品的补给当然成了问题,而这些“蛋艇”却每每偷偷驶过去,将粮食菜蔬等卖给英国人,当然能获取厚利;更有甚者,英国人还用鸦片向“蛋艇”换取生活用品。“蛋艇”得到鸦片后,自然不会不以黑市的方式卖出。这也就使得林则徐的禁烟伟业有了漏洞。怎么办呢?林则徐的妙计是“以奸治奸,以毒攻毒”,亦即招募“蛋民”,稍加训练后,对付那些与英国人接触的“蛋民”,具体的办法,是趁那些环集在远海上的英国大船四周的“蛋艇”熟睡时,驱使招募来的“蛋民”突然驾船驶近,“乘势火攻,将此等环护夷船各匪船随烧随拿”。那么,这个“蛋”又是啥意思呢?查字典,是“水上居民”的意思,而具体的解释是“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旧称蛋民或蛋户”。说“蛋民”或“蛋户”是粤、闽、桂一带的特产,这让我颇有点愤愤不平了。我想,江苏的洪泽湖上,分明也有过这样的“蛋民”嘛!

我因为对黄河夺淮的历史有些兴趣,读过一点点这方面的资料,于是对洪泽湖的生命历程也有了一点点了解。韩昭庆的专著《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变迁和背景》,专辟一章论述“洪泽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背景”。韩著说,如果从空中俯瞰,洪泽湖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洪泽湖在淮北平原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淮北平原人民的生存产生巨大影响。而洪泽湖的最终形成却与黄河长期夺淮有极大关系。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洪泽湖地区在中生代晚期形成一个菱形的凹陷区,此后这个凹陷区长期处于沉降过程中。而淮河和潍河、泗河等淮河支流,流经这片广阔的凹陷区,渐渐冲积出淮北平原。而那最为低陷的区域就是后来的洪泽湖的雏形了。后来,黄河一次又一次地夺淮,即黄河之水以不可阻挡之势注入淮河,抢占淮河的入海水道。这就如一个瘦子穿着的裤管里突然强行伸入一条胖腿,裤管当然要破裂。原来的淮河堤岸崩溃,于是原来的淮河水与新近闯入的黄河水,以汹涌和混浊之势,四处流淌。这水,当然在流淌的过程中,有些被土地吸收,有些停留在较为低洼处,而没有在途中消失或留下的水,最终都注入了那最为低凹的区域,造成这低洼处大量壅水。这时,又有了人工干预。为阻止这低洼处的水外溢,造成灾害,当地人民便筑堤支撑,而堤岸的人工筑造,又使得堤岸内的壅水增加。所以,韩昭庆书中说,洪泽湖是从无到有的。黄河开始夺淮后,洪泽湖的形成速度很快,有了人工筑堤的工程后,在自然和人工的双重作用下,形成速度更快了。在清代中后期,洪泽湖的形成发展到达鼎盛期。那时候的洪泽湖,比今天要大得多。后来,因黄河北流,不再通过淮河给洪泽湖补水,而人工围垦又曾长期蚕食着湖面,湖面便迅速内缩:是自然和人工的双重作用,使得洪泽湖迅速发展壮大;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双重作用,使洪泽湖迅速内卷缩小。

黄河夺淮,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淮河流域的自然样态,当然也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态度。说黄河夺淮改变了淮河流域人民的价值观念,也并不为过。在历史上长期为害惨烈的淮河,原本是一条“清水河”。由于黄河长期强行流入淮河,抢夺淮河河道入海,便使得淮河也变得浑浊。

黄河夺淮,却并非纯粹是天灾,首先倒是人祸。韩昭庆的专著,屡屡论及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之事,而黄河此次夺淮,正是此后长期夺淮之始。这第一次的夺淮,却是官府蓄意为之的。其时的东京留守杜充,听说金兵要南下,乃决黄河水以阻之,“自是河流不复矣”。杜充人为挖开黄河大堤,将黄河水引诱入淮,从此造成黄河的习惯性夺淮,此种习惯持续了700多年。而在这700多年间,黄河夺淮对淮河流域自然样态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剧。黄河夺淮初期,没有固定的河道;即便有了初步形成的河道,也是很宽然而很浅。所以,黄河夺淮的早期阶段,黄河水裹挟着淮河水,甚至在平地四处流淌,根本没有主流与支流之分。浑浊的黄河水和也变得浑浊了的淮河水,流经之处,都留下大量泥沙,淮北平原的生态当然被不断改变。清咸丰五年(188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河道北徙,才结束了黄河习惯性夺淮的历史。

黄河夺淮对淮北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存状况的影响,是许多相关论著都说到了的。而没有黄河长达700余年的习惯性夺淮,就没有后来烟波浩渺、一望无垠的洪泽湖;就没有淮北平原上这样一个壮丽的景观。一座洪泽湖,既凝聚着自然为善作恶的历史,也凝聚着人类为善作恶的历史。当然,自然的行为无所谓善恶,所谓善恶是人类基于自身的利益强加给自然的评价。但人类的所作所为,却是有明确的目的的。不过,自然的活动也好,人类的行为也好,要做出善恶的评价,却又往往是很难很难的。了解了洪泽湖的形成史,站在湖边回顾往昔,人们一定会思绪万千。

至于洪泽湖作为自然景观的品格,清人的一句诗“百里笼烟无俗态”可谓说得很准确。洪泽湖最令我怀恋之处,便是它的野性、野趣,也正是这野性、野趣,使得洪泽湖有着脱俗的气质。这几十年间,洪泽湖作为苏北平原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受到诸多开发、打造。但我希望,洪泽湖的那种野性、野趣,洪泽湖的那份脱俗的气质,能在经过开发和打造后仍然保留着。

标签:洪泽湖;黄河;淮河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