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水韵江苏 文旅消费”融媒体采风行⑱丨江苏:一座座特色博物馆融入夜经济发展
2022-01-10 18:5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2021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期间,江苏通过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出台多项文旅消费刺激政策,引导各地积极发展特色夜经济,加快文旅商深度融合。日前,2021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大型融媒体采风团,走进江苏特色博物馆,分享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江苏实践”,体验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文旅复苏的新活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顾炎格 摄影张冬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活态的民间历史,记录着一座城市千百年来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作为文化大省和经济大省,江苏正探索将文博与旅游有机融合,通过市场唤醒“沉睡的遗产”。“水韵江苏 文旅消费”融媒体采风行历经多个城市,走访、记录了多个特色博物馆与旅游相融合的建设成果。

高邮市集邮家博物馆,区域集聚效应促进文旅消费。高邮,中国唯一一座以“邮”为名的城市。高邮素有“中国集邮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美誉,“邮文化”是最大的特色。兴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的南门大街、盂城东市、马饮塘,以及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盂城驿。其中,集邮家博物馆、快递文化展示馆、主题邮局等均以“邮文化”为特色,并体现了大运河文化带最美高邮段的魅力与繁华。

为了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1993年至1995年间高邮市人民政府坚持修复盂城驿,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使古驿得重光。除了打造单个博物馆以外,高邮文旅正致力于打造运河·盂城驿历史文化街区,凭借独有的邮文化+古老的运河文化产生的叠加效应体现邮城特色,让历史悠久的古老文脉带动文旅产业更新,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

如皋华夏电影展示馆,科技赋能,传承与发展并进。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观看的露天电影吗?一句话唤醒很多中老年人儿时的记忆。如今的孩子们,或许不了解自己上辈人童年的乐趣,但是通过这座博物馆,可以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作为中国第一家胶片电影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包括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拷贝、胶片洗印设备、修复设备、电影剧本、海报等20余万件珍贵藏品。包括但不限于珍贵电影海报、台本、剧照等资料数十万份。

“用旧壶装新酒。”展示馆的讲解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诠释了如皋华夏电影展示馆的内涵。据了解,展示馆通过胶片档案物理修复与数字修复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以专业化手段对胶片进行常规性和创新性抢救保护,承接所有胶片档案的抢救和保护任务,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胶片档案抢救保护研发基地。

昔日的农村露天电影,成为了闪烁在电影长河里一朵永不凋谢的记忆之花。为了唤醒游客们快乐的童年回忆,展示馆会不定期在馆外展映红色经典电影。“晚饭后,人们前呼后拥,争先恐后赶赴放映场地,热闹得很。”展示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那些年,在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每当听到县乡电影队来本村或者邻村放电影的消息,大人们都早早收工,孩子们奔走相告,只为一饱眼福。

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活态展示成为旅游新风尚。每日清晨,伴随着织机和滚轮的声响,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的织工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作为中国首家丝毯艺术博物馆,馆内不仅荟萃了袁运甫、邓林、罗中立等国内知名画家的作品,还集中了丁绍光 、赵无极等世界知名华裔画家的佳作,其丝毯还被多个国家收藏,其中包括送联合国挂毯2幅、欧美博物馆收藏3幅等。

为了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博物馆内直接设有工作间,游客可以现场领略一幅幅精美的丝毯诞生的过程。织针上下翻飞,滚轮前后旋转,仿佛看到古代农耕文明的再现,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如果有足够的耐心,游客还可以现场订购手工丝毯,时隔半年之后,你将会拥有一副精美的非遗文创艺术品。

泰州早茶博物馆,零距离体验感受泰州早茶文化。“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用这样一句顺口溜形容泰州闲宜的生活再合适不过。作为国内第一家系统展示泰州地区早茶文化的专业博物馆,泰州早茶博物馆内展示了300多件与早茶文化相关的不同年代的实物,陈设了文字、资料、书籍、雕塑等,梳理泰州早茶发展脉络,并将文物资料与体验结合,让游客品尝这份“舌尖上的文化”。

游客可以走进早茶茶点制作间,零距离体验泰州早茶制作流程,定制属于自己的特色茶点。“泰州是我的老家,我每次回来都会带上家人早早地去排队,就为了回味儿时的味道。”一资深同行感叹说。在旅游旺季,游客们喝着浓润清香的好茶,品味着干丝、鱼汤面和各种茶点,细语交谈间构成一幅水城漫生活的画卷。

从“致力于平等”到“作为文化中枢”,从“超级连接”到“难以言说的历史”,博物馆的定位逐渐超越收藏、研究、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范畴,越来越成为引领思想和推动进步的力量,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推动当地文旅发展的“金钥匙”。博物馆正在破圈融合,自拆‘围墙’,把博物拓展到大千世界。越来越多的特色文化博物馆在江苏生根发芽。数据显示,江苏目前共有备案博物馆311家。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传承载体,融合当下时兴的展示形式,促进文博和旅游相结合,发展更多文化“保护者”“传承人”,为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赋新能。

标签:
责编:梅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