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4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就如何增强“送戏下乡”实效性、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在淮安市开展调研并召开苏北五市专题座谈会,与市、县(区)文旅部门分管负责人、基层院团和文化站代表交流研讨。会前,杨志纯赴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观摩了“送戏下乡”演出。调研中,他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要从助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践行落实“国之大者”的高度看待“送戏下乡”,紧扣新期待,解决好为什么送;紧扣高质量,解决好送什么;紧扣高效能,解决好怎么送,实实在在增强百姓获得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裴旭陪同调研。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史志军,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李森,市政府副市长王向红分别参加相关活动。
紧扣新期待 学会“老坛装新酒”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更好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全省“送戏下乡”制度化、常态化开展,2021年实施扶持经济薄弱地区“送戏下乡”2800场,收获了各方好评。但在杨志纯看来,作为一项已持续多年的文化惠民项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召开这次座谈会,正是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同把这项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杨志纯指出,随着百姓审美的“水涨船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精不精”,文化惠民贵在坚持,重在质量。“送戏下乡”要一手抓节目遴选,选出好剧目、好剧团、好形式,加强专业院团与群众团队相结合、专业人员与业余能人相结合,把优质剧目送到千家万户;一手抓精品创作,强化经典剧目再创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百姓、贴近基层,让其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今年要围绕二十大,组织创排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展示建设成就、突出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紧扣高质量 通过“种文化”让“送文化”更可持续
在座谈时,杨志纯边听边记,充分肯定了盐城、淮安等市打造群文擂台、培育文化能人、拓展供给渠道的做法。他表示,“送戏下乡”要坚持“送种”结合,省文旅厅组织的“双千计划”正是这一做法的创新探索,通过实施“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
针对大家反映的部分基层院团行当不全、人才“青黄不接”、送戏质效不高等现象,杨志纯说,省文旅厅正在积极筹建江苏省戏剧学院,目的就是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更好传承中国戏曲文化。要优化优秀剧目奖补方式,提高基层院团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最好的方式是加强地方与有关文艺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定向培养人才机制,同时注重发挥专业文艺院团和文艺志愿者作用,采用名师带徒、以赛代训等形式增强基层群众文化造血功能,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通过“种文化”让“送文化”更有持续性。
紧扣高效能 打造“百姓幸福大舞台”
基层是“送戏下乡”的主阵地,百姓便是项目推进的主动力。调研座谈中,“送戏下乡”的形式内容是否深受百姓欢迎是杨志纯特别上心的事。在淮安市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杨志纯亲切看望慰问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村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在“美丽乡村大舞台”与村民共赏了一场“送戏下乡”的演出。“看得真过瘾!”条河村村民朱大妈乐呵呵地说,村里就有农民艺术团,去年一年演了三、四十场,自己也喜欢唱,不仅当观众偶尔也上台客串,这回省里“送戏下乡”节目更丰富、演出水平更高,让她大开眼界,希望这种形式可以更多一些。
座谈会上,杨志纯再次强调,迈上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送戏下乡”要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单”,用百姓的语言,讲百姓身边事,演百姓身边人,切实提高实效性、知晓度、美誉度。注重线上线下融合,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如运用公共文化云平台开展网络直播、线上展演,结合智慧乡村(社区)建设开展智慧化改造等方式扩大覆盖面,打造永不落幕的群众舞台;注重上下联动、供需对接,在摸清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提高“送戏下乡”的精准性,形成省里往市里、市里往县区协同聚力的良好局面;注重城乡互补、区域互送,省文旅厅计划研究搭建省级群众文化精品剧目库,各地也要先行探索文化相邻地区的互送互动,同时也可以把好的乡土剧目引进城市,形成城乡双向输出,既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也倒逼基层文艺院团拓宽视野格局、不断打磨提升,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提上来”。